【Gene思書齋】腦波太弱?騙術高明?再聰明都會上鉤的詐騙陷阱

2017-12-17 12:30

? 人氣

大騙子異常敏感、熟讀人心,柯妮可娃指出,他們還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徵,如自戀、心理變態和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所謂心理變態是極其冷漠缺乏同理心;而馬基維利主義是指為達到自己目的,缺乏對常規道德的關心,而不惜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審視和擺佈別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例如靈媒、算命師似乎總能說到顧客心坎裡,尤其人在異鄉最感無助的時候,就一而再再而三任由靈媒、算命師擺佈,乖乖把一張又一張鈔票往他們的口袋裡塞。宗教詐財,台灣人並不陌生,尤其在廿年前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現在騙信徒能快速開悟然後販售高價蓮座佛牌的宗教騙徒,還是會有大把人迫不及待地買單。 

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是頗常見的騙局,運作模式為參與者先付一筆錢投資,承諾會有高額收益。事實上,所謂的高額暴利來自後續的參加者,而非公司透過業務的獲利。2008年金融海嘯,馬多夫(Bernard L. Madoff)就被捉到設下世紀龐氏騙局,令眾多金融機構中招,涉款高達六百多億美元,被判入獄一百五十年。 

馬多夫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是前那斯達克(NASDAQ)證券交易所的主席,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老闆。馬多夫騙局祕密進行長達廿年,上當的人遍布全世界,包括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威爾彭(Jeff Wilpon),好萊塢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 Spielberg)等政商名流都是受害者;英國最大銀行集團匯豐銀行(HSBC Bank)、西班牙最大的桑坦德銀行(Banco Santander)以及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BNP Paribas),也深受其害。事件爆發後,更有許多慘賠資本的基金經理人陸續自殺。

科技發達的資訊時代提供詐騙集團另一項利器──網際網路。高達三分之一的騙局透過網路進行,未來恐怕會更多,網路讓詐騙集團能夠隱身,又能快速溜走。《騙局》提到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一位傑出的物理學教授保羅.法蘭波頓(Paul Frampton),晚年在網上認識了自以為的真愛,飛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去見他未來的捷克老婆,結果因為身上藏有大量毒品而被逮捕。

雖然說大學名教授販毒的動機令人懷疑,他提出自己被騙的故事也不是不合理,他和神秘捷克女郎的通信確實提到毒品,但他說那是純開玩笑,搞得檢察官和法官都很亂。在被關期間,他可能太無聊吧,居然還能發表論文呢。

有不少騙局,其實是願者上鉤,因為如果自己不真心相信,會發生認知失調,例如如果神棍的預言不準,信徒往往會自己找理由腦補。或者一堆邪教教主宣示,末日在某年某月某日會到來,結果過了那天大家還活得好好的,信徒反而會自己編故事說教主法力無邊,把末日推遲了等等,然後更堅定地感恩教主、讚嘆教主。 

《騙局》是本很有趣的書,讀這本書其實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人性弱點,但是我懷疑這本書對解決社會上的騙局是否真的有效,因為會輕易上當的人,恐怕不會覺得他們有必要讀這本書吧──反正他們相信自己永遠不會被騙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