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詐騙電話嗎?收過詐騙電郵嗎?
之前接過不少電話,說什麼在網上重覆訂購所以要去操作提款機退款,實際上是詐騙集團要領光帳戶裡的錢。剛開始會問候他們全家大小再掛電話,現在已經懶得出聲直接掛掉。他們難道不知道我是月光族嗎?
第一次接到詐騙電話時,天真地去官網找電話號碼打去報警,結果被口氣一個比一個差的警察,從一個單位轉到另一個單位再轉回原單位再轉到另一單位,我終於才恍然大悟,原來詐騙集團也包括......
媒體上還是不時出現大學教授或高官上當錢被盗領光光的新聞,令人驚覺原來會不會被騙和智商無關,或者說專業上的聰明和生活中的明智可能是兩碼子事。當然,真的上當的人還是少數,否則也不算新聞了;上當機率更大的,可能是被電子郵件欺騙,打開附檔或點選連結後讓電腦中木馬程式。
現在學術界很流行的詐騙是收到邀請,要人投稿名不見經傳的期刊或參加研討會,然後索取天價刊登費和報名費,我每天都收到好幾打學術詐騙信,不知是否真有人上當。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夠聰明,絕對不會上當受騙,包括被騙上當的人。有時候,只要情節不太嚴重,因為怕丟臉不想讓人知道,就會當作沒發生過,我自己也會如此──至於被騙了啥?相信我,我不會告訴你的。
作家暨心理學家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親身尋訪受害者的真實經驗,重現了許多騙局原貌。在《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 …. Every Time)中,有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騙局故事,一章又一章感覺上是在看影集一樣。有些情節實在離譜到讓我不禁懷疑這本書是否就是個騙局,所以去查了資料,才發現一些真實事件比八點檔更灑狗血。
在《騙局》中出現了電影《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主人翁艾巴內爾(Frank W. Abagnale, Jr.)和化身各種職業的傳奇大騙子戴瑪哈(Ferdinand Waldo Demara)等等詐欺犯。作為一本科普書,當然不是說完這些大騙子的故事就算了,而是要藉一個又一個真實案例,找出騙局的模式,並藉助心理學的分析,以科學方法揭露讓人眼花撩亂的詐欺手法之運轉機制。人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還好騙。從中,我們可以見識到,許多自認不會上當的人,往往就是受害者,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當過騙子,例如去跟親朋戚友要好處時隨意抛出承諾。然而,騙子才是心理學高手,他們洞察人性,利用人性中的各種弱點,當人處於情緒低潮、天性樂觀或狂妄自大、心理防禦力最弱而不自覺時,就會伺機趁虛而入,為每個受害者量身打造精巧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