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來開放為長者施打疫苗,指揮中心公布標準,為75歲以上長者、或是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份者,有網友提問「難道原住民染疫危險比較高?」意外引起網路熱議。
有網友在PTT八卦板(Gossiping)發文談到,指揮中心最新的疫苗施打順序表顯示,第六類是75歲以上長者,卻備註寫具原住民身分是65歲,而55至64歲、具原住民身分者也被歸類在第八類,「這是原本就有的嗎?有甚麼原因?」
對此,引起不少網友熱議,有網友直言「原住民平均壽命短啊」、「佔別人的地好意思不給些福利喔」、「台北市65歲以上原住民有一千多個,跟人瑞一樣稀少」、「中央規定原住民65歲視同75歲分類族群」,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山地原住民沒意見,平地的加分仔免談」。
實際上,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數據,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39歲,原住民則僅72.22歲,山地原住民更只有70.37歲,幾乎低於全國民眾10歲,關鍵就在於偏鄉醫療資源普遍缺乏。
儘管健保署自1998年起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計畫(IDS)」,歷經20年耕耘,光是2014年至2019年間就投入32億2320萬元,盼能透過補助醫事人員支援、建置醫療站,加強落實巡迴醫療及居家醫療等「補破網」,然而山地離島地區普遍存在專科設備不足、交通困難、人口不集中、電腦網路軟硬體功能配合不佳等問題;又當地居民就醫習慣有待改變,甚至動輒有天災中斷醫療資源補給,都成為醫療城鄉差距鴻溝至今仍存在的原因。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