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問世十多年後,加密貨幣挖礦逐漸變成耗電幾十萬千瓦時規模的產業,散戶的家庭作坊被大型礦場取代,除了衝擊金融投資圈,挖礦的環境代價也從微乎其微到無法忽略。
有學者建議在聯合國第二次全球氣候峰會召開之年,應該推動取締加密數碼幣交易、禁止挖礦、禁止挖礦機進出口。
挖礦系統包括數以百萬計的挖礦機,其中七成在中國,大部分屬於不同規模的礦場。
中國近年來在推動數字貨幣的同時推出遏制比特幣的多項政策,包括金融和支付機構不得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支付結算工具;不得提供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服務和產品;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等,重創比特幣,也使得加密貨幣挖礦的流動性更大。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國際發展學高級講師豪森(Peter Howson)認為,比特幣等加密數碼幣對環境的破壞以及社會衝擊,是一個全球問題,需要全球共同解決。
比特幣挖礦是什麼意思?
簡單說,就是用安裝了特定晶片和軟體的電腦做函數題,哈希函數,計算出正確答案,就可以獲得比特幣。這個過程有點像在金礦淘金,所以借用了挖礦、挖礦機和礦工之類標籤。
解題需要電腦不分晝夜運轉。一般來說,軟硬體配置越先進,挖礦收獲比特幣的效益就越高。普通電腦也可以用來挖礦,但「中彩」機率很低,成本高,不划算。
家庭作坊式的挖礦,就是自己在家用電腦解題找幣,即使挖礦卡耗電量大,也還在可以承受範圍之內。
從2009年中本聰推出「創世區塊」,宣告比特幣問世,早期是家庭作坊式散戶操作,自己在家給電腦裝上特製晶片軟體就可以開挖。
隨著挖礦機多次更新迭代,加密數碼幣被賦予的財富價值膨脹,家庭作坊被大規模礦場取代,挖礦找比特幣(還有以太幣等其他加密數碼幣)逐漸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
所謂礦場是指以商業模式運作許多挖礦機的公司,現在還包括利用提供雲計算服務出租挖礦能力的業務。
礦場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的低配版。除了礦主用自己的設備挖礦,也提供託管服務,專區電費差價。
雖然中國政府2017年就關閉了加密數碼幣交易市場,但全球對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幣的需求旺盛,而大部分挖礦機和礦工位於中國。
21世紀經濟網報導說,目前中國挖礦業主流是大型礦場,耗電幾萬、幾十萬千瓦時的規模。
「清潔產業」怎麼破壞環境?
比特幣總量和黃金總儲量一樣是有限的,而挖幣活動規模化、產業化之後,現在全世界至少二百多萬台礦機同時挖礦,挖到加密貨幣的機率減小,拚效益變成拚硬體,設備更新迭代好比失控的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