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完成上台後首次出訪,8天行程包括出席七大工業國、北約領袖峰會,且聯合公報均提及中國,包括要求中國尊重香港與新疆人權,維持台海情勢穩定,以及中國帶來的「制度性挑戰」,而《南華早報》19日引述專家說法指出,美國看似聯合歐洲來對抗中國,但法國、德國等主要歐洲國家,卻和美國有不同看法。
「美國已把中國視為主要競爭者,因此與其他國家的所有交流都涉及中國」,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唐曉陽告訴《南華早報》,拜登這次歐洲行任務之一,就是聯合歐洲盟邦對抗中國,加大對中國施壓力道。不過中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直言,部分歐洲國家和美國不同調是一大問題。
歐洲分歧讓中國有機可趁
宋魯鄭表示:「我們可以看到法國、德國、義大利不同意把中國當成敵人。」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態度最明確,強調七大工業國(G7)對中國沒有敵意,以及北約(NATO)不應混淆自身目標,「我們不應自我潰散,也不能對與中國的關係有偏見,這些很重要」。
馬克宏當時還說:「這比軍事議題還廣泛,涉及經濟、戰略,這關係到價值、科技,而北約已面對許多挑戰,我們應避免分散注意力。」中國也注意到歐洲國家和美國態度不同,儘管歐盟與中國就新疆維吾爾人權議題,互相祭出制裁,中國已釋出訊號,對歐洲的關係不會像對美國一樣。
靠匈牙利牽制歐盟決議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言論報》(L’Opinion)訪問時稱,對貿易議題被政治化感到遺憾,但也強調中國相信歐洲國家不應受到「反中噪音」干擾。宋魯鄭說,中國會強化經貿來維繫與歐洲大國的關係,而對匈牙利、希臘等國,則可用疫苗鞏固關係。
「短期來看,贏得法國、德國支持,就是獲得歐盟支持,平衡美國的力量」,宋魯鄭向《南華早報》表示,「拉攏歐盟中偏東部的匈牙利、希臘等國,則是抗衡歐盟內部針對中國的勢力,像是歐盟就香港議題反對中國的動議,就屢次被匈牙利擋下」。
The bad news and good news for China in Biden’s trip to Europe https://t.co/iiClcrAV7j
— SCMP News (@SCMPNews) June 19, 2021
新局面!拜登出訪外交拉盟友
另外,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指出,中國透過國家主席習近平頻繁出訪,以抗衡美國影響,而習近平2013年就任以來,平均每年出訪14.3次,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8年任內,平均每年出訪13.9次,川普4年任內則是平均每年出訪12.3次。
中國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王輝耀說,自COVID-19疫情2020年爆發以來,習近平暫停出訪,都是透過線上與外國領袖會談,但拜登親自出訪則釋出全新訊息,「2021年還有金磚五國(BRICS)、20國集團(G20)等峰會,且G7峰會已成實體會議的樣本,相信其他峰會也會採取非線上模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