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權力格局正在發生劇變,中國崛起是其中的重要推手。歐美老牌強國,應該如何去適應這一進程?周末的德語報刊評論版,探討這一話題。
《金融經濟報》以「未來會帶來什麼、未來又會帶走什麼」為題,刊發社論指出,權力的再分配必然會伴隨著衝突;而政治與經濟究竟應當如何適應這種權力格局的變更,則是當今世界的一大挑戰。
「除了科技變革,當今世界最大規模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格局變更就是中國的崛起,這個國家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它的中央集權體制能夠對整個經濟的運行發出指令,調控主導利率以及匯率。不論在過去還是當下,這都是中國發展的一大優勢。」
「此前,中國還只是新興工業國家、世界工廠。但如今,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憑借自主產品來爭得客戶的青睞。迅猛的發展已經讓中國獲得了無可比擬的地位,不過其競爭優勢也並非總是正當的,歐盟就曾抨擊過中國對重要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各國現在正在世貿組織裡爭論,到底是否應該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正以這種形式全力趕超超級大國美國,並試圖將後者擠下台。這一過程究竟會如何收場,目前無法預測。當年,日本從一個農業國飛速發展成高科技國家,與當今中國的崛起也有相似之處。不過,日本在80年代成為經濟強國,並沒有讓我們大家都去學日語、穿和服。」
文章接著指出,只要存在權力的再分配,就可能發生衝突。「利潤可觀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政治影響力被消解,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都會為了利潤、收入、影響力而斗爭。由於這都事關廣義上的生存,因此都會導致衝突。『美國優先』之口號就是對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一種回應;歐盟對谷歌的巨額罰款也是試圖去打破後者的壟斷。這些都是權力格局變更所引發的後果。」
「如何才能應對權力格局變更,這是門藝術,其關鍵在於務實的態度。一方面,在某一進程太快、以至於嚴重影響到生活時,應該進行抵抗;另一方面也應該堅持自由主義的原則,讓變革中的創造力能夠施展。」
「然而,不論在經濟界還是政治界,這種中間道路都無法長久堅持。更多的時候,權力格局變更都會像鐘擺一樣來回振蕩。用暴力去阻止權力格局變更,在當今世界依然不會成功。但是將此進程引導到某一軌道上,這種做法則是可行的。」
德國網絡雜志《TELEPOLIS》以「中美競爭:七十億人的問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全球的權力格局正在劇變,但是西方國家卻依然只有極其陳舊的應對方式。
「在經歷了長期的崛起之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同時也成為了非洲、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引擎。古代中國也曾是強國,如今的中國依然存有殖民時代的創傷記憶(這種記憶被中國的精英階層精心維護),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強國曾經讓中國飽受屈辱,他們就像二戰中犯下暴行的日本一樣,至今沒有對中國進行認真的道歉。」
「近年來,中國、 俄羅斯、巴西、印度一直在說要打造一個多極世界,現在多極世界已經唾手可得。這些新興國家不太可能願意接受美國的單方面軍事主導權。這就是國際政治的邏輯:新來者總是要爭取話語權。」
作者隨後指出,由於現有霸主依然想堅守其軍事壟斷地位,因此軍備競賽不可避免,中國已經在大幅加強軍備,歐洲也在增加軍費開支,而川普本周發布的新國家安全戰略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在這一進程中,德國以及歐盟並不是看客,而也是遊戲規則的制訂者之一。歐洲輿論現在應該提出的問題則是:中國方面一直要求進行互利共贏的合作,那麼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模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作者: 文山 (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