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岡儒觀點:接種疫苗猝死疑雲,該打還是不該打?

2021-06-24 06:30

? 人氣

兩個大問題來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 接踵疫苗後,親人猝死已經夠慘,是否願意解剖?
  2. 解剖、鑑定有用嗎?是否能釐清客觀死因?

以上兩個疑點或論點,尤其「後者」是要透過科學方法檢驗及鑑定釐清真相,但在(疫情)施打疫苗個案中猝死的類型,此種「非傳統典型的死亡類型,鑑定之科學方法是否能有效檢驗?」如鑑定意見結果為「不能排除。」是否之後家屬就可引用及請求補償?再換個角度,如果鑑定報告意見是:「無法證明與施打疫苗有關。」這樣的論證一樣具有客觀性,但請問能否「請求補償?」其答案顯然是偏向不能。

「同樣施打疫苗致猝死」,不同的鑑定報告的意見寫法,卻能造成不同的補償結果?真正關鍵原因在哪?答案恐怕是「猝死人數(數量)」以及「科學方法上檢驗的困境」。客觀的死亡數據及是否因施打疫苗猝死?會有三個論證上的情況或困難:

  1. 不願解剖(被排除)
  2. 解剖:(1)無法證明/難以證明。(2)能證明。

客觀省思:由6/18之24位死亡人數觀察:僅4例行司法相驗

請觀察(6/19)衛福部新聞稿「指揮中心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提醒民眾視身體狀況穩定後再行安排接種」載明:目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已收到49例接種AZ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

衛福部新聞稿指出:「指揮中心指出,昨(18)日接種後死亡案件新增24件,皆於接種後3日內發生,20例為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此外,經司法相驗解剖且有正式報告有4例個案(年齡介於70多歲至90多歲),初步研判死因與心血管疾病(包括粥狀動脈硬化、主動脈瘤破裂及心肌梗塞等)或慢性病史(如支氣管性肺炎)相關。截至目前為止,死亡個案雖在時序上與疫苗接種相近,但尚無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後續還需有司法相驗解剖或回溯檢查等更精確資料釐清死因。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由以上細心觀察,可得出以下客觀資訊:

  1. 有無隱藏個案或未通報之個案?透過通報系統,時間至6/19止,接種AZ疫苗死亡案件「共49例」,6/18當日為24例。
  2. 有無超過3日後死亡之個案,其日期應如何判斷?(例如超過一周、10天、30天之後死亡?)長者死亡率偏高,是否因慢性疾病等原因?24件(接種後3日內發生),百分比之比例如下:75歲以下:4人(16.7%);75歲以上:20人(83.3%)。
  3. 僅4例行司法相驗,其餘20例未相驗,是否直接排除該20例?審酌複雜性,該4例能否明確釐清死因?
  4. 總結:「(6/18之24例中)請問『有幾例』可以判斷是因施打疫苗猝死?若當日統計數字不變,筆者至少可以斷言鑑定結果「最多4例」,而且實際上應低於4例或甚至答案為0例。此並非預卜先知而是客觀上觀察數據可推知的經驗及邏輯法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