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台灣健保也不完美
不過這篇刊載在《紐時》的文章也強調,台灣健保並不完美,台灣的醫療業和許多國家一樣,醫生面臨薪水太低、工作太辛苦的問題;此外,台灣人口正邁向高齡化,出生率低的直接結果就是繳納保費的人口基數變小,而整體醫療費用仍在上升。台灣在傳染性疾病治療上比現優異,但是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數持續增加,這些疾病治療費用高昂,而台灣內部資料也顯示,相關系統還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改善。
作者也清楚點出台灣健保的困境,台灣的健保成本數次上漲,先在2001年增加了醫療共同支付,2002年共同支付費用繼續增加,保險費也上漲。政府發現患者人數還算合理,隨即開始減少對醫療業者的補償並降低藥品支出。政府又引入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為各項醫療費用設定上限,希望醫院提高服務效率,避免浮報或濫用。
作者認為,台灣在醫療保健的投入占經濟總量比重並不多,2014年台灣總體的醫療保健花費僅佔GDP的6.2%,相比之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醫療花費平均占GDP的9%以上,而美國更是逼近20%。
台灣做得到,為何美國不能?
台灣與美國之間,無論是領土或人口都有巨大差異,拿來比較或許並不公平,但即使把眼光聚焦在美國各州,佛蒙特州、科羅拉多州和加州等其實都曾嘗試推動單一支付系統,卻無一獲得成功。雖然每一個制度都會伴隨缺點,但台灣作為醫療花費較少的國家,其實已經有相當大的成就,台灣人花了5年規劃與2年立法完成全民健保,比起美國花在《平價健保法》(ACA,俗稱「歐巴馬健保」Obamacare)鬥爭的時間少了很多,而且後者所提供的服務遠遠不如全民健保。
作者表示,台灣證明了現代國家也可能迅速並大幅改變醫療保健系統,無論喜不喜歡,至少都是一種雄心的表現,而美國始終做不到,可能是受制於歷史與政治僵局,或者美國人可能不如台灣人願意接受打破舊有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