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啟臣雖是學者出身,但是六年的立委經歷讓他學會「接地氣」,將自己的政治專業轉化成民眾想聽的、想知道的庶民語言。他坦承學者從政的過程有一段陣痛期,但因為自己就是台中人,長期在選區走跳,感受到在地長輩的期待,所以更能知道什麼是更好的台中,而能將民眾的需求放在第一順位。
所有的政治人物最想做的就是抓住年輕人的心,偏偏年輕人是社會當中最難討好的一群人。江啟臣分析,年輕人沒有特定的政黨認同,厭惡政黨之間相互指責使得市政空轉,無法只用「形象」與「標籤」吸引,也不是舉辦公關活動就能取悅,更重要的在於說服,面對城市發展而生的問題,必須要明確提出怎麼做、誰來做、如何做,才能博取年輕人的認同。
國民黨一直以來給人老舊、僵化的印象,承擔了繁重的歷史共業與包袱。蔣萬安、李彥秀等六年級、中壯派立委在婚姻平權、《勞基法》、《促轉條例》修法等重大社會議題中,與資深立委、黨中央的論述及策略產生分歧,黨內的世代對立漸趨明顯。
也屬國民黨內中壯世代的江啟臣坦言,國民黨的確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但國民黨的中壯世代如果更著重在社會溝通,只要敢於突破、大膽創新,並不是不可為。
江啟臣表示,在一六年大選失利之後,國民黨的確內外交迫,流失年輕民眾的支持與信任,也引起鐵桿深藍的質疑,因此必須由內而外改造。
學創意溝通,K黨才能新生
他指出,黨內的中壯派都已經認知到社會溝通的重要性,若能在決策方式、議題論述等面向上發揮創意,就民眾關心的問題提出正面的解決之道,經過一段時間,國民黨可望重新找回過去的支持者,甚至吸引過去未曾支持國民黨的民眾。
「打斷手骨顛倒勇!」江啟臣認為,正因為成為在野黨,國民黨開啟相對開放的風氣,也讓中壯世代有較多發揮的舞台;但是時間寶貴,改變黨的形象又並非一蹴可幾,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達成,必須經過好幾次大選與朝野衝撞,爭取其中社會溝通的空間,因此必須握有決策權,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江啟臣
出生:1972年於台中豐原
現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常委
學歷:政大外交學系、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事務碩士、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經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立法委員
家族:岳父劉盛良為國民黨立委、客籍大老;妻舅劉哲彰為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叔公江秋桂曾任豐原市農會理事長;堂叔江春男筆名司馬文武,資深媒體人、曾任國安會副秘書長,現為文化總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