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和均觀點:陽光?黑箱?社群媒體的自律機制傻傻分不清楚

2021-07-07 06:3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一度被臉書限制發言,引發不小爭議。(資料照,美聯社)

不過,臉書現今發展為全球最大的網路社群媒體,全球使用者的人數高達20億人,不論是各國的政要顯貴,又或是升斗小民,都依靠臉書與全球各地的使用者交往,因此,臉書已經變成新興的公共論壇。即使它本身再不願意,都已具備「公共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共性意指,臉書平台為全球使用者直接意見交換的舞台,甚至可能凝聚全球共識,創造且維護公益,特別是自由、平等與法治。因此,臉書的網路言論審查機制,居然管控進入全球意見交換的大門,不能再等閒視之。

事實上,現在社會的發展,早就越過邊境限制,全球互動頻繁,網路社群網站或媒體,既然具備「公共性」,僅靠自律是不夠的,也必須要有「他律」,引進類似於判斷政府是否忠於「公共性」的標準或機制。例如:財務透明機制、網路言論審查機制的具體操作程序、各地消費者或使用者的回饋與代表性。

使用者檢舉機制曾有心人士甚至權力者濫用

特別是使用者檢舉機制,常常會出現政府或有心團體,為了抑制某種意見或言論,援引上述「令人反感的內容」為理由,對於特定言論與觀點,發動支持者集體檢舉,不但使該觀點被網軍惡意操控刪除,也常造成言論發表者被浸水桶,出現「另類言論箝制」。

臉書既然不斷標榜自己是給予使用者發聲(we’ve focused on giving people voice)的平臺與機會,就不能隨便、恣意地以「令人反感的內容」而刪除使用者的言論與觀點。

資訊、通訊與傳播科技的日新又新,地球上發生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透過現代通訊科技,迅速傳播到地球上的各角落。同時,事件的主角除了會收到生活周遭人士的想法外,更可能隨著事件的影響程度、主角的重要性,成為全球的討論焦點。換言之,每位當事人都有機會搖身一變為「一日地球先生」或「一日地球小姐」。

相對地,參與討論者,無論是「專家」、「公知」、「好事者」與「鄉民」再也不是只和自己認識的人交換意見,常常必須與素昧平生的人「討論」或「溝通」,也更有可能接受到一些網路資訊,卻並非是自己有熟知或了解的資訊。

只要有人「討論」,就可能出現「對罵」,有人「看資訊」,就必然有人「做資訊」,再加上,心理學家早就實證發現,網路使用者可能會出現日常與網路「雙重人格」的情況。因此,網路世界一直以來都是充斥著各種言語暴力與網路霸凌,也曾造成事件當事人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負面網路聲浪」而走上不歸路。

要求這些社群網站公司要讓陽光照進去

網路社群媒體公司的業務量不斷擴大,依靠全球使用者可以透過自家資訊軟體聯絡方便性,當然知道網路上長期有著令人害怕的「網路霸凌」、「垃圾資訊」與「社群暴力」,所以,也相應設計出一套防範機制,可以把這些非法或不當的言論與資訊排除出去,減少傳播的機會。不過,我們也應該要求這些社群網站公司要讓陽光照進去,讓大家更能清楚了解這些網路審查機制的正當性。

*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巴黎第一大學比較法學博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