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情況則是經濟虎虎生威,雖然有人擔心第2季就見頂,但其實接著的第3、4季還是維持5%以上高成長,因此成長不是大問題,反而是通膨因素更讓人擔心。再者,從疫情開始重創經濟,聯準會就以降息、零利率、購債、QE等各種手法全力支撐經濟,相較之下,人行即使在去年經濟最糟糕的時候、及之後的復元期,在貨幣政策上都相當保守,因此現在較有餘裕出手刺激經濟。
至於未來的發展,從過去幾年增長放緩,中國都能「忍住」不推動大手筆的財政與貨幣擴張政策來看,這次屬「定向」降準後,應會暫時收手觀察,特別是出口成長走緩後,內需(所謂內循環)到底能發揮到什麼程度、是否會不足到需要更大型的財政政策支撐,是影響政策走向的主因。只是,所謂的「出口成長走緩」,是指從原來的4、5成以上的成長率,降到2、3成,如中國6月出口成長率32.2%,優於5月的27%。
不過,上半年內需對經濟的貢獻高達80.9%,對中國經濟而言應該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顯示其韌性、可持續性更強;而在主要港口擁塞情況下,6月出口仍能增長3成,很可能也代表中國出口商品的議價能力提升。
而美國方面 經濟成長無疑慮,去年原本認為要2-3年,GDP才能恢復疫情前水準,但現在的估計是今年第3季即可復元,因此其重點在通膨疑慮,如果未來幾個月通膨數字居高不下,原本預期明年才會啟動的升息周期,可能被迫提前到今年底前啟動。
雖然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本周在國會聽證會上,反覆強調通膨是短期現象,但外界更要注意的是:與此同時,他也說「必要時聯準會將毫不猶豫地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膨」,在股市已居高思危之際,其對股市、新興經濟體、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將會是再次挑動全球市場的重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