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之際,往往是上班族思考年後轉職和企業向新鮮人招手的時刻。隨著景氣回溫,日本就業機會漸增,轉職者和大學生不再焦慮找不到工作,而是怕誤入「黑」途。
「我受不了了!」化名田牧幸一郎的24歲前居酒屋店長,一個月工作超過300小時的沉重告白,引發日本社會對於「黑色企業」的論戰。
「黑色企業」是2013年入選日本流行語大賞前10名的熱門用語。主要是指勞動環境惡劣,壓榨員工長時工作的無良企業。
日本文化放送職涯伙伴,針對2014年畢業大四生調查發現,高達8成5受訪者擔心誤入黑色企業。
逾8成企業違反勞基法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首次進行的「黑色企業現場調查」發現,5,000家受訪企業中,超過8成違反勞基法。
違法超時工作的企業高達4成4,員工無償超時工作則高達2成。每月工時超過100小時的企業,也大有人在。
查緝違法的勞動基準監督官,近來也化身日本電視劇《段田凜勞動基準監督官》主角,英勇揭穿黑色企業的不義,演出日本社會心底的渴望。
其實,「黑色企業」一詞早已誕生超過10年。2008年,黑井勇人出版的暢銷書《在黑色企業上班,但我想我快不行了》,後來也被改編,躍上大螢幕。
6年後的今天,部份企業甚至讓7成員工掛名管理職,藉責任制的名義,一再拉高無償加班工時。
黑色企業的新手法,在求職者心中蒙上陰影,也逐漸侵蝕職場供需兩端的信賴感。
職場諮詢機構POSSE透露,以往針對黑色企業的諮詢需求,大約是每年1,000件。現在則暴增為每週100件。
據《東洋經濟週刊》報導,畢業季將近,即使大學生收到企業內定通知,還有家長跑去大學職涯輔導中心,要求幫忙確認是不是黑色企業。
黑色企業的背後,反映出日本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就業型態的改變。成長較快的黑色企業,集中在IT、餐飲、零售等新興產業。隨著製造業採用機器人技術,多餘人力也快速流入新興領域。
公布離職率 勞資新未來
熱銷超過10萬本的《黑色企業:吞噬日本的妖怪》作者今野晴貴分析,這些產業缺乏工會、業務相對單純,導致黑色企業不願長期培育人才,只想壓低成本,擠出短期利益。
究竟什麼樣的工作環境,算是黑色企業?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但加班時數、實際休假日期、3年內離職率,都可作為判斷基準。
長期研究黑色企業的分析師新田龍建議,並不是低薪、勞累的工作,就叫作黑色企業,還是要看雙方認知有沒有落差。
為了減少年輕人誤入黑色陷阱,日本厚生勞動省宣布,2014年開始,求職站刊登的企業徵人廣告需新增欄位,說明過去3年離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