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央電視台前主播柴靜在自製紀錄片《穹頂之下》中說,「這是我跟霧霾之間的一場私人恩怨」。該影片公開後, 24小時內點擊數飆破1億人次、引發中國大陸對霧霾的空前關注。那是2015年,許多台灣人看著《穹頂之下》一邊為大陸嘆息、一邊慶幸自己得以置身事外。孰料短短2年後的今天,台灣同樣面臨著一場與霧霾的「私人恩怨」,已經難將矛頭指向大陸或其他國家。
台灣霾害問題於2016年浮現,一開始只是天色有點灰,慢慢地,連遠方大樓與山坡也朦朧起來,人們歸咎於氣候不好。再到後來媒體新聞頻繁出現紫爆和PM2.5這幾個關鍵詞,才赫然驚覺那些在清晨與夜半看見的浪漫薄霧原來是對身體有害的「霾」;然而此際口罩、空氣清淨機和咳嗽過敏,已開始與台灣長
相左右,情況急劇惡化。而可惜的是,當時社會幾乎都將霾害歸因於中國大陸,給了政府消極不作為的藉口,放任霾害肆虐,故導致2017年迎來被喻為「毒
氣室」等級的空汙,更引起民怨沸騰。
不過,呼吸是人類基本生存要件與權利,此種民生問題最「有感」,民眾或許一時之間無法辨認空汙來源,但很快就學會反思、不會老受人為政治操弄。2017年12月17日台中、高雄分別同步舉行「反空汙大遊行」,集結上萬人呼籲政府將「台中火力發電廠減煤、各縣市前30大汙染源減排」,務實地把炮口對準境內汙染時,政府的態度卻令人失望。
懶政推拖 讓對岸背鍋
遊行前5天,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於12月13日在民進黨中常會報告提到,2017年年末中火發電與用煤量皆減少,PM2.5濃度卻是反向升高,指出「空汙絕對
不能單一簡化為中火因素」,這句話是對的。但他接著說,「中國汙染源佔台灣整體空汙比例30.2%,冬季時更會攀升至接近四成」,蔡英文聽完作出指示,「正確的資訊,才會有正確的對策。行政團隊有責任將空汙資訊向國民正確而完整地揭露,例如近日的PM2.5問題,相當高的比例來自國境外經由大氣環流的擴散移入,這就說明為何在用電量低的冬季,空汙情形卻比夏季更為嚴重」,並總結「國境外移入的汙染源佔比甚高,儘管這是來自於境外國家與季節風等其他原因,但任何汙染都攸關我國環境與國民健康」。聽起來又是一次熟悉的「不沾鍋」模式,但遭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的媒體投書重重反擊。詹長權說明,新北萬里的空品監測站是台灣本島受大陸霾害影響的最前哨測站,而屏東潮州則是台灣空汙最嚴重之處,以兩地在11月的空氣品質指標(AQI)為例,前者橙爆僅1天且沒有紅爆,後者卻有19天橙爆,甚至10天紅爆,若台灣空汙真受境外汙染至深,萬里空氣品質為何好過潮州?環保署的結論顯然十分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