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戰國時代來臨?:《火藥時代》選摘(2)

2018-01-23 05:10

? 人氣

中國擴張軍事之快,令各國擔憂,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聲稱:「中國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擴張軍事之快,令各國擔憂,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聲稱:「中國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資料照,美聯社)

一八六三年(同治二年),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裡面表示:「中土若於此加意,百年之後,長可自立。」他把時間點抓得真準。剛好百年後的一九六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原子彈試爆,象徵著中國已經有辦法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蘇聯早已在一九六○年就把技術人員給撤走了)發展先進武器計畫。從那之後,中國持續改善其軍事能力,如今它更是砸下重金來開發戰艦、核子潛艇、導彈系統、軍事衛星與隱形轟炸機。中國的軍力擴張得如此之快,甚至讓該國領導人不得不為了安撫世人而屢屢向全世界喊話。就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法演講中所說的:「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許多人都感到戒慎恐懼。畢竟,中國先前的明、清兩朝,都是穩固了國內的政局後,就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擴張戰爭。好戰的明朝永樂皇帝(一四○三∼二四年在位)就是憑藉著精良的火器部隊南征安南(越南),北討韃靼(蒙古),甚至還派遣艦隊遠渡重洋,干涉那些與中國相距千萬里的國度。相似的,從清初以降到清朝中期,康熙皇帝與繼任的幾位皇帝也曾入侵過西藏、揮兵中亞,後來並且對安南、緬甸與廓爾喀(尼泊爾)發動攻擊。明清兩朝之所以能震懾潛在的敵人,長時間稱霸東亞,持續有戰事發生是原因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怎樣使用它的武力?這是任誰也無法回答的問題,但看來它似乎不太可能變成像清朝那樣的霸權,對外擴張版圖。事實上,近年來甚至還有一些中國思想家宣稱,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所謂「新戰國時代」──而且這一次不光是它自己,是全世界都身處其中。這論調也許太悲觀,但中國似乎是從十九世紀以降直到現今,就開始回歸到中國歷史上比較標準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戰亂頻仍,因而促成了深層而且蓬勃的軍事革新。現在中國的處境也許的確不太像原來的那個「戰國時代」(西元前四七五∼二二一年),而是比較像我所謂「宋代的多國交戰時期」(Song Warring States Period,西元九六○∼一二七九年)。在那一段時期,中國的戰事並不如戰國時代那樣頻仍,但宋、遼、西夏、金、元等各朝共存於一個持續激烈對立的地緣政治環境中。

中國在南海諸多行動,令美國與東南亞國家深感戒備。圖為渚碧礁。(美聯社)
中國在南海諸多行動,令美國與東南亞國家深感戒備。圖為中國填海人造的渚碧礁。(美聯社)

結果,中國在「宋代的多國交戰時期」變成了一個頻頻進行軍事創新的國家,當時共存的各朝也就成為火藥科技以及許多其他科技的領先者。在西元九○○年以降到十九世紀末的所謂「火藥時代」裡,此一領先優勢持續了五百年之久(從第十世紀到十五世紀中葉)。儘管火器早在一三二○年代就已經流傳到歐洲,但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歐洲人還沒辦法像中國人那樣有效地把火器用於戰場上,這就是為什麼十四、五世紀時明朝部隊裡銃手(槍手)的比例會遠遠高於歐洲各國。事實上,歐洲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從一三八○年以降就在大砲科技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但這可能是因為歐洲城牆的厚度遠遠不如中國的城牆:正因為城牆可以用大砲轟破,所以歐洲各國領袖才會把大筆必要的資金用來製造、維護與佈署大砲;但在中國,因為城牆轟不破,所以不值得投入經費來研發大砲。一四八○年之後,各種尺寸的歐洲大砲的確已經變得比中國的大砲更有威力,但是到了一五二○年代,中國又把這個科技上落後於歐洲的劣勢給克服了,此後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再度出現劣勢──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謂「軍事大分流現象」(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出現的時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