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觀點:民主共生下的國際人權疫苗

2021-07-29 07:10

? 人氣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左)、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右)親自接機。(資料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美國捐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左)、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右)親自接機。(資料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防堵是被動防禦,疫苗才能主動免疫;換句話說,沒有疫苗根本無法打贏流行病的戰爭,這也是我們從小到大要施打許多疫苗的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防疫破口致使多人染病,政府宣布三級警戒,突然到來的停課與禁止商業活動,讓民眾陷於恐慌,更對政府的疫苗政策感到不滿。在野黨基於監督,對政府為什麼無法取得疫苗一事提出各種質疑,網路的各種流言,一時間台灣集體陷入「疫苗焦慮」症候群中。

捐增疫苗實踐國際人權理念

疫苗緊張也沒持續太久,7月12日「永齡基金會」與「台積電」簽約購買德國製造的BNT疫苗。翌(13)日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午宣布,開放18歲以上民眾進行疫苗接種意願登記;紛紛擾擾一個月的疫苗之亂,在此畫下了句點。值此,得讓吾人省思,疫苗在全球性疾病危機下的價值與意涵。

6月4日日本提供我國124萬劑疫苗以來,至7月27日捷克宣布捐贈我國3萬劑疫苗,包括美國、美國、立陶宛及斯洛伐克等國家約有593萬劑,解決了疫苗不足的燃眉之急。

20210715-日本贈台97萬劑AZ疫苗於15日下午抵達桃園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日本贈台多批AZ疫苗,幫助台灣度過疫苗荒。(資料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在台灣或因各種因素有人戲稱此為「乞丐疫苗」,卻忽略自1980年代以後,國際政治因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特別重視「權力」、「利益」外的「人權」元素;復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興起,重視理念(idea)甚於利益,「人權理念」因此被嵌入國際體系的結構中,冷戰後的諸多國際社會維持和平行動,其動機非出於國家利益也非地緣戰略,而是維持國際社會的人權價值,避免種族淨化的大屠殺。

換言之,對國際政治而言,捐贈台灣疫苗就是新自由主義的「人權」與建構主義「理念」複合體的實踐。

互相幫忙驗證民主共生價值體系

贈與國都是重視人權的民主國家渠等認知到,當台灣面臨中國的武統壓力與疫苗不足的雙重高壓下,台灣的民主政治社會可能因此產生倒退(Democracy regression);這也讓鄰國日本與日本感到焦慮,所以率先捐出疫苗。

地緣政治上,冷戰時期台灣為花彩列島(Festoon Islands)樞紐,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堡壘,若台灣因此而被共產主義滲透或動搖,將撼動人類的民主政治發展,此壓力也讓遙遠的歐洲民主新興國家包括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等國捐助疫苗,量少卻再次驗證了歐洲地區自1975年《赫爾辛基最終法案》(英語:Helsinki Final Act)後所形成的「民主共生」(Democracy and symbiosis)的價值體系,自此有諸多的國際行動皆源自於此。

2021年蔡英文總統所參加的2018年7月22日成立之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Copenhagen Democracy Summit),亦是國際間眾多民主共生實踐活動之一。

權力、利益、與人權通常國際政治的「動機」,疫情之初台灣借鏡瑞典「瑞典來幫忙」模式,以「台灣能幫忙」主動向世界提供醫療物資,就西方民主先進國家先驗觀念(Transcendental Idealism)而言,必是民主共生價值之砥礪,因此對台灣的疫苗協助,自然是民主共生價值的共同實踐。當下,台灣都有疫苗了,「乞丐疫苗」一詞也不復存在,卻也給了台灣一門極珍貴的國際民主共生課程。

*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