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核四之後的下一步

2014-05-08 23:00

? 人氣

台電預估,這情況到了一九年,北部將有300多萬瓩的電力缺口,須依靠「中電北輸」,這樣脆弱的電力結構,只要一點天災造成輸配線路毀損,就可能讓北部陷入限電危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過去台電做了很多次預估,都說未來核四不蓋,台灣會缺電,但後來這些說法都沒有成真,現在的預估是不是會重蹈過去覆轍?」長期關注核電議題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提出質疑。

事實上,自網路泡沫後,過去12年台灣的用電成長率只有3次是負成長,分別是金融海嘯發生的○八及○九年,還有一二年;因此,比起前一版本的備用容量率,是以每年用電成長率為2.17%來預估,這份備用容量預估表則向下修正成長率為1.47%。

但反核陣營認為,這樣的預估是太低估節電產生的影響了。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認為,國際趨勢都是從需求面下手,提升用電效率,同時節能減碳。「但是台電都只想到供給面,強調電力的備用容量率,然後一直蓋更多電廠。」

台電只想蓋電廠 忽略需求面
當務之急:提升用電效率

在一場國際能源研討會上,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激動地念了一長串數字,說明沒有核能後,因電價的上漲,將造成經濟成長率減少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的影響。「唯一能挑戰這樣結論的是電力零成長,但即使日本過去是失落的20年,電力每年還是1.3%的成長,台灣要怎麼做到電力零成長?」

支持核能陣營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廢核後擔心電力供應可能不足,且長期低廉的工業電價將不再,會衝擊經濟成長和產業競爭力。不過,擔任能源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的前台大校長李嗣涔分析,先進國家如美國和德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和能源密度是脫鉤的,近年來的用電量幾乎持平;而台灣和南韓很明顯是靠著消耗能源和增加能源密集度,來提高GDP。

但同時,台灣的用電效率又實在太低,與經濟產出不成比例。根據綠盟的「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一○年時,台灣經濟產出每賺一元,耗用的電力(即電力密集度)是丹麥的3倍,是日本與德國的兩倍以上,甚至與南韓相較,台灣耗用的電力亦多出12%。在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裡,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用電量,在主要國家中只低於美國,各種數字都顯現台灣對於能源使用的低效率。

短期內,為了達到穩健減核並顧及二氧化碳排放,政府提出的方案之一為擴大天然氣發電。但中期甚至長期該持續進行、以避免缺電危機的方式,就是提升用電效率、節約能源,在這部分,台灣能做的還很多,「這是所謂無悔(no-regrets policy)的策略,」王塗發說。

台積、台達 節能成效驚人
有無核四 都不是問題

像台積電與台達電等企業,致力在節能的成效就相當驚人。以台達電為例,過去四年廠區的電力密集度,即節省了40%,亦即每生產100萬美元的產品,所用的電力相較四年前省了40%。「我們的立場是,不管是核四或火力,大家只要朝這方向走,要不要新蓋電廠都不是問題,」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說。

綠盟認為,除了政府推動及企業自主提升工業效率的方式外,還有應實施能源稅,作為抑制用電需求的政策工具。

早在○九年,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舉行的能源會議上,最重要的共識,就是在稅收中立的原則下,開徵能源稅,藉此落實使用者(汙染者)付費的原則。所謂稅收中立,意即若徵收了八百億元的能源稅,則可從所得稅中扣除,而這扣除的對象,可以設計為中下階層,以此達到公平、財富重分配,與降低民眾對加稅的反彈。(本文節錄自450期財訊雙週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