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新的經濟預測,上調了對美國等富裕經濟體的經濟預估,於此同時下調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預估。
這樣的預期再次提醒,在經濟復蘇的道路上,疫情可能加劇全球貧富不均。
經濟學家表示,根本原因在於低收入國家新冠疫苗接種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再加上變種病毒的高傳播力,使疫情的持續威脅超過預期。
IMF說了什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二(7月27日)發佈的報告名為《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相比上個季度,報告中維持了對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6%的預估不變。
但誰來推動這樣的經濟增長則發生變化。
報告看好美國的復蘇前景。今年4月IMF預測美國今年增長6.5%,明年增長3.5%;三個月過去了,對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大幅增加了0.5和1.4個百分點,達到7.0%和4.9%。
如此樂觀的預測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美國疫苗接種符合預期進展;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提出的規模龐大的刺激計劃,如果國會批准,將有四兆美元資金湧向基礎設施、教育和家庭支持。
既然全球總增長率預測不變,那麼有漲就有跌。
IMF對印度2021年的增長預測下調至9.5%,雖然還維持在高位,但相比此前的預測下調了3個百分點。原因在於今年印度持續地與疫情纏鬥,拖累了經濟復蘇。
與印度情況相似的還有東南亞諸國。IMF下調了對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經濟前景。
這些國家難以像中國大陸、香港、韓國、台灣等地將病例數控制在極低水平,同時受制於供給等原因,疫苗接種率又不及歐美等國家。
相比之下,IMF對中國2021年的增長預測下調0.3個百分點,理由是公共投資和整體財政支持的縮減。
疫情加劇不平等
「高於預期的疫苗接種率和經濟恢復正常帶動增長預估上調,而一些國家(尤其是印度)缺乏疫苗和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導致了增長預估被下調。」IMF首席經濟學家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表示,在發達經濟體中,近40%的人口已充分接種疫苗,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這一比例為11%,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很小。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胡榮向BBC中文表示,疫情無疑帶來了巨大挑戰,由於各國在處理經濟危機和獲得疫苗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疫情後的世界經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將更加不平衡。
甚至有分析認為,極端情況下,全球經濟將形成雙軌運行,各個較發達經濟體由於疫苗接種率高,控制得當,形成一個大的經濟氣泡,而低收入國家將在疫情中持續掙扎,游離在氣泡之外。這將加劇全球收入分配不均,形成馬太效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IMF依然呼籲各國優先考慮衛生支出,特別是疫苗接種,支持弱勢家庭和企業,投資於教育、培訓以及提高生產率的項目等。
IMF也提醒,雖然上調了發達國家的經濟預估,但依然存在風險,其中包括美國規模數以兆計的刺激計劃,可能由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嚴重分歧,而在國會被迫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