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因江南案才解嚴?馬英九:絕非如此,與兩岸國際情勢有關

2018-01-12 17:59

? 人氣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蘇仲泓攝)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蘇仲泓攝)

前總統馬英九12日出席有關蔣經國晚年內幕的新書發表會,對於該書表示,是因連續發生江南案、十信案才在壓力下順應民意走向開放,馬英九現場「勘誤」,表示絕非如此,是與當時兩岸關係變化及國際情勢發展有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前總統蔣經國逝世,明天將屆滿30周年,時報出版特地選在前夕舉行《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書中所指迫使蔣經國走向開放的江南案重要角色,包括前國安局長汪希苓、前情報局長陳虎門,以及曾任蔣經國英文口譯的前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柯文哲、前新聞局長邵玉銘、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張安樂等均到場。 

該書寫道,蔣經國的第一任期(1978年至1984年)並沒有走向開放的跡象,當時許多自由主義份子常常有所主張,但都沒有效果,但蔣的第二任期,經歷江南案、十信事件的打擊,加上蔣的健康惡化,才讓蔣的態度改變,簡單來說,是被迫、不得已的決定。 

20180112-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 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左為前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蘇仲泓攝)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左為前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蘇仲泓攝)

對此,馬英九致詞時表示,蔣經國做出解嚴、開放黨禁、開放大陸探親的決定,絕不是只因為江南案或十信案,這跟當時兩岸關係的變化,以及國際社會發展都有關。馬認為,戒嚴是從1949年到1987年,當然是因為對大陸軍事防衛的需求,而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內會客室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時,現場宣布台灣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這是因應當時兩岸關係發展與國際情勢變化的重要決定。 

20180112-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 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離開前該書的作者吳建國致贈禮物給馬英九。(蘇仲泓攝)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破局:揭祕!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新書發表會,離開前該書的作者吳建國致贈禮物給馬英九。(蘇仲泓攝)

來自中共壓力部分,馬說,中共1978年提出工業、農業、國防與科技四個現代化,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經濟的改變,改革有見成效,對台灣造成很大壓力;而蔣經國1985年第2任時發生江南案與十信案,對我國國際形象有相當衝擊,與當時的大陸對比,也造成台灣壓力。 

馬英九說,1984年,蔣經國收到1封美軍顧問團前團長戚烈拉將軍親筆來函,討論戒嚴存廢的事,說「戒嚴對台灣不利,在國際社會有負面影響,是台灣的包袱。既是如此,何不解除戒嚴,丟掉這個包袱?」而當時國內情勢也更希望看到民主進一步發展,所以絕不是江南案或十信案就改變蔣經國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方炳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