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時空裡,同一種典範,完全可能獲致完全相反的評價;因此,人們評價事務,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環境;以今日之是評價昨日之非,並非不可,但必須非常謹慎。那些個缺乏時空現實感的人評價事務,很容易獲得一種淺薄,甚或是荒謬的結論。
藍綠雙方應用的典範差距太大,無法有效溝通
在典範的視角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藍綠群眾爭執的根本源頭,乃在於雙方應用的典範不同,致使藍綠群眾對某一件事情,獲致了不同的認識結果。也因為如此,藍綠群眾間的溝通,經常陷入雞同鴨講。
實際上,由於雙方應用的典範差距太大,藍綠群眾間要進行有效溝通,極為困難;因為溝通的過程,要相互理解,甚至某程度的認同度方所持觀點,這就會進入一種「典範妥協」過程。妥協較多的一方,會感覺失去更多利益,有時候失去的不只是情感利益,甚至就是物質利益。
兩岸關係亦復如是,在缺乏共同典範的前提下,小確幸與民主自由,很難對大國崛起面臨的挑戰與心境產生共情。典範差異造成的國際關係問題,亦十分普遍,全世界各文明(文化)之間之所以衝突不斷,多源於此。
一個政黨若想要取得執政資格,或是維持住執政地位,必須根據其所處社會的主體文化,來決定處理事務所當應用的典範;若非如此,該政黨必將因對所處社會的把握失準,而長期陷執政或競爭困境。
台灣仍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南方華人社會
我們就以台灣解嚴後幾十年的政治活動為例,台灣社會迄今仍遠不是公民社會,而是道道地地的華人(以中國南方為主流)社會。
中國南方社會,因為歷史與地形等原因,農村多為同姓集居,村民共同生活,團結禦敵。閩南鄉下到處建有土樓,為的是抵禦近鄰劫掠,而絕不是防範遠道從北方來的土匪(其時交通不便,除非遇上改朝換代,盜賊多在方圓數百里之內出沒)。
在南方的農村里,凡非本姓者,均為外來戶。外來戶絕不可能在本村立足,更不要妄想有什麼發言權或影響力。外來戶的女性尚可選擇嫁入本姓農戶,融入農村;但是外來戶的男性除非入贅,只要有選擇機會,必然會(理性決定:他也只能這麼選擇)離開該農村。
台灣在進入所謂的民主時代後,西方發明的民主政治制度,長期淪為各種利益的分配工具;西方民主制度所蘊含的核心價值,雖然也一定程度的暈染了台灣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尚未成為台灣人的共同典範。
民進黨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對台灣人描述的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願景,實際奉行的卻是中國南方農村的基本運作模式。民進黨的各個派系,就像是一個又一個閩南農村,農村先是內部競爭,選出頭人;之後再與其他農村競爭,選出更大的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