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結構債案三審定讞,元大集團前總裁馬志玲夫婦雙雙被判刑7年4個月,將創下上市公司夫妻檔,同時入獄的首例。
案子還沒完。全國商總榮譽理事長、金鼎證券創辦人張平沼夫婦,同樣因為結構債案被判了7年6個月及8年6個月,目前也對再上訴判決結果「剉咧等」。
事實上,結構債事件到今年7月正好歷時10年,已連續撂倒了多位金融業巨擘。這期間,寶來集團前總裁白文正由於結構債官司纏身,加上種種負面壓力相逼,羞憤投海身亡;元大集團馬志玲家族為了官司淡出第一線經營,馬志玲本人更罹患失智症。
到底,當年發生了什麼事,讓這些身經百戰的大老闆們也落馬?
所謂結構債,就是連結利率、股價等標的所發行的債券,當標的價格走勢符合或超出預期,投資人可以提前賣出債券賺取價差;若標的走勢與預期相反,債券持有至到期依然可領回約定好的利息與本金,但如果想提前賣出,則可能出現虧損。
導火線:博達、衛道
公司債違約,拖累債券基金
當年正是債券基金高速起飛的年代,上市櫃公司、壽險都開始將更高比例的資金停泊在債券基金,以保本並獲取比定存更好的報酬。為了追求更高績效,許多債券基金都持有報酬率較好的結構債,連結標的主要以利率為主,依照當時的產品設計,只要利率維持低檔,就能提前賣出債券賺價差。
因為2004年7月聯合投信(編按:已併入建華投信,現為永豐投信)旗下債券基金,向金管會證期局申報調降淨值,引發市場驚慌,加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利率政策也開始反轉,由低息走向升息,導致結構債市場價格大跌。
這時,若將結構債持有到期,債券基金還能賺利息、保本金。最怕投資人大量贖回基金,導致基金必須認賠殺出結構債,不只不能保本,還會蝕本。
然而,引發這場結構債風波的,並不是結構債本身,而是地雷股。當初聯合投信會向金管會證期局主動申報調降淨值,是因為當年博達、衛道等地雷股連續引爆後,這些公司所發行的公司債也出現違約,聯合投信的債券基金因為持有衛道公司債,遭投資人大量贖回。
這時,聯合投信決定把公司債虧損全列帳、一口氣調降基金淨值,並向主管機關做出被同業視為「多此一舉」的禮貌性報備,沒想到,卻因此上了媒體頭條,更加深投資人恐慌。
聯合投信拍了蝴蝶翅膀,進一步爆發債券基金贖回潮。當年債券基金規模已達兩兆多元,結構債約占四千億元,時任金管會委員的李賢源,擔憂引發蝴蝶效應,鐵腕要求投信業者限期處理結構債投資部位,並祭出三大處理原則:符合現行法令、不可讓投資人受損、損失由投信公司股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