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加強科技監管,打擊科技巨頭。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壓科技業的舉動「讓人震驚」,其深層的野心是重塑科技業,希望藉此增強中國的技術優勢,促進競爭,但最後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過去20年來,中國讓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成就是科技業的崛起,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活動是美國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的2倍,中國科技革命也改變中國長期的經濟前景,讓中國能進入數位醫療照護及人工智慧(AI)等新領域。
目前73家中國數位企業的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11億元),中國 160 家「獨角獸」企業(unicorns,成立不到10年但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中,半數是人工智慧領域、大數據領域、機器人領域等。《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科技業除了推動中國的繁榮,也可能成為挑戰美國霸權的基礎。
中國當局針對數十家科技公司採取50多項監管行動,包括實施反壟斷行動與整頓數據違規,政府的禁令與罰款打壓了中國科技公司的股價,導致投資者損失約 1兆美元(約新台幣28億元)。
《經濟學人》推測,習近平的近期目標可能是壓制科技巨擘的氣燄,並讓監管機構對數位市場有更大的影響力,但更深層的野心是根據藍圖重塑中國科技業,希望藉此增強技術優勢,促進競爭,並讓消費者受益。
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祭出出口管制措施,禁止美國企業將美國零件賣給中國公司,這讓中國政府相信自己必須在半導體產業等關鍵領域更加自立自強。《經濟學人》指出,如果中國政府打壓社群媒體公司與遊戲公司等,這可能會讓有才華的工程師及程式設計師改到其他產業發展,「硬科技」產業可能受益。
中國當初開放時,中國共產黨強硬掌握金融業、電信業、能源業,但任由科技業自由發展,先驅的科技公司利用此情況快速成長。然而,中國大型數位平台利用其自由踐踏小公司,阻止商家在多個平台上銷售,拒絕提供基本福利給餐點外送員與零工業勞工,而中國共產黨希望終結這種不當行為。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將成為「政策實驗室」,中國政府可能會強制要求各數位平台之間的相互操作性(例如微信不能繼續封鎖競爭對手),演算法可能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這些措施都會損害科技公司的利潤,但可能會讓市場運作得更好。
中國政府打擊科技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受約束的權力,而中國監管制度的不成熟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主要的反壟斷機構僅約50名成員,但他們可以輕易破壞商業模式,拒絕正當程序,而各公司必須笑著接受。
數十年來,中國領導人成功挑戰西方關於自由經濟的說法,而中國政府可能會將對科技業的打壓視為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改善,這是結合繁榮與控制以維持中國穩定及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藍圖。事實上,隨著中國人口開始下降,中國共產黨希望透過國家指導提高生產力,包括自動化工廠及形成超大都市群落。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政府試圖重塑科技業的做法很容易出錯,這可能會引起外國的懷疑,阻礙中國21世紀在全球出售服務及制定全球技術標準的野心。 此外,這種做法也是一場豪賭,最終可能對企業與經濟成長造成長期損害。
《經濟學人》說更大的風險是,中國政府的打壓會削弱中國的企業家精神。隨著中國經濟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在複雜資本市場的支持下,自發承擔風險將變得更重要。好幾位中國科技巨擘已退出公司與公眾生活,那些想成為科技巨擘的人在效仿他們之前會三思,尤其是中國當局打壓科技業已讓資本成本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