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緩解,蘇貞昌內閣擬比照去年的振興三倍券模式,加碼發放振興五倍券,亦即一般民眾拿出一千元,可換得五千元振興券,當黨內正國會、英系立委紛紛要求直接發券,不要再讓民眾負擔一千元後,13日晚間政院允諾評估由政府吸收負擔,可見五倍券將「校正回歸」成為消費券。
即使現階段疫情仍未落底、且政院預估振興券得等到十月才會正式發放,但如何發券已成執政黨內重大議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執政黨立委主張不一,除少數立委主張發現金外,包括正國會、英系近20位綠委主張政院直接發券,民眾無須負擔一千元。行政院長蘇貞昌11日向總統蔡英文報告後,12日與黨團幹部初步交換意見,獲得發振興券、擴大免付一千元民眾範圍到接受紓困4.0的九百萬人族群等二項共識,16日蘇揆還將與執政黨立委再次溝通,預料屆時可初步定案。
然而,陳明文、劉櫂豪、羅致政、蔡易餘、莊瑞雄等英系立委13日陸續透過社群平台貼出「全面振興、全民免付」的哏圖表態,除展現所謂英系團結一致主張,更是挑戰蘇貞昌領導威信之舉。
蘇內閣規劃三倍券的立論基礎就是建立在「一千變三千」的前提下,才與直接發券的消費券有所區隔,這次規劃的五倍券就會是「一千變五千」。但當英系、正國會立委主張全民免付、直接發券,形同讓五倍券「校正回歸」成了馬政府時代綠營人人喊打的消費券,更是打臉了去年執政團隊肯定有加的三倍券政績。
2008年馬政府因應金融海嘯後經濟情勢而規劃消費券政策,時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評論說:「如果大家覺得說像煙火一樣快樂一陣子也可以啦!但是是蠻貴的,那使用這個消費券,大家都花完了以後,那你對經濟的貢獻在哪裡?」
這段影片近期在網路社群不斷播送,回顧當時,綠營人士一致看衰消費券的效益,甚至時任立委的副總統賴清德也主張直接發放現金或退稅進行紓困。如今蔡、賴搭配正副總統,黨籍立委主張採消費券模式直接發券,政院也將採納,叫他們情何以堪?
蘇貞昌民調數字搖搖欲墜
特別是去年三倍券發放前,擁有六成以上民意高支持的蘇貞昌,今年五月後接連面臨疫情、疫苗等議題衝擊,民調滿意度已不及五成,甚至多家民調指蘇的不滿意度已高於滿意度,面對即將到來的公投、2022選戰等挑戰,蘇團隊又因五倍券規劃成為黨內派系箭靶,即使這次願意讓步,未來重大政策推動時的黨內矛盾恐會不斷上演。
無論如何發券,蘇內閣更該論述清楚的是,經濟部評估三倍券具1,352億元振興消費效益的推估依據,竟僅根據7.1%領取數位券的166萬餘人的平均消費金額5,800元來推估全體民眾,且不論這樣的推估是否合理,但與國發會委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463億元至1,015億元)、台灣經濟研究院(339億元至562億元)所做的效益評估結果均有相當大落差,審計部也特地強調應強化效益評估機制。
更何況,各行業別兌領三倍券的官方數據目前仍付之闕如,經濟部僅以去年第三、四季的零售業及餐飲業整體業績成長數字,逕自歸功於三倍券,顯得有些粗糙。既然政府打算再次發放振興券,自應提出更細緻、更具說服力的評估模式,若僅靠報喜不報憂的數據宣傳,絕非治國之道。
弱勢不領券的原因不可小覷
此外,審計部報告還提及,去年由政府直接撥付一千元至帳戶的弱勢族群,其領券率97.99%,竟較全體國民平均領券率98.02%還低一些,且未領三倍券的弱勢民眾計有二萬二千多人,政府是否曾進一步調查這些弱勢族群為何不領券?是收到一千元後直接將現金花用?亦或是領券程序對弱勢族群不夠友善?執政者既然有意讓民眾免付一千元,弱勢不領券的原因同樣不可小覷。
若三倍券是為區隔消費券而生,五倍券很自然地成為蘇貞昌團隊規劃時的底線,英系、正國會等綠委要求直接發券的挑戰,當政院決定退讓,已重創蘇的領導威信。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