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強調一次,如果新冠肺炎如果只會產生上呼吸道症狀,那就根本沒有現今人人自危、各國求自保的疫情可言。
但也不必太過悲觀。血清抗體濃度高,反映出疫苗誘發出很強烈的免疫反應;抗體濃度下降時,並不等同於整體免疫系統失去對抗原的記憶。無論是腺病毒疫苗訓練出的T細胞記憶(在lung fibroblastic stromal cells),或是mRNA疫苗訓練出的B細胞記憶(在germinal centers),都顯示目前各國採用的主流疫苗:AZ、輝瑞BNT、莫德納、嬌生,可以維持數個月以至於超過一年的免疫記憶。
如此一來,病毒侵犯人體就會侷限在上呼吸道感染,不會進展成重症,也因此住院率、死亡率才會大幅下降,可預期此趨勢會持續一陣子。終生免疫不可能也不值得期待,因為冠狀病毒屆時早已變種。當新種冠狀病毒逃脫免疫辨識(immune evasion),且死亡率再度提高,屆時又要研發全新疫苗,不僅止於所謂次世代、針對變異株的疫苗而已。
醫護人員必須加強接種
為何仍有完成接種疫苗者,確診甚至死亡?以英國與以色列為例,接種疫苗後仍感染者以老人為主,再以英國完全公開的數據顯示,50歲以上確診者僅占1成,但卻占了死亡個案9成。顯示疫苗還沒有完整訓練老人的免疫力,免疫低下族群亦可同理推論。
這個族群就可能需要第三劑booster,然而第三劑就能成功誘發嗎?其實無法樂觀,但加強接種第三劑是必要的嘗試。
醫護人員也可能是未來疫苗加強接種的對象,甚至需要定期監測新冠病毒抗體。因為醫護人員應盡量避免被感染,在醫院形成呼吸道群聚,進一步影響重症及免疫低下的來院患者。所以針對醫護人員的各項傳染病監測,要求就比民眾高,比如麻疹、B肝抗體不夠建議補打,流感疫苗的覆蓋率也盡量要求100%。
至於一般民眾是否需普遍接種第三劑甚至更多?重點應放在死亡率是否因免疫記憶衰退或是病毒變異再度升高。如果是這樣,或許要像流感一樣定期接種,並且依據最新的變異大量製造疫苗。如果沒有,則兩劑應已足夠。
不要忘記目前疫苗都只有通過緊急授權,沒有任何一家疫苗取得正式核可。為了避免染疫,民眾需冒著10萬分之一甚至更高產生血栓、心肌炎的風險來接種疫苗。各國政府因為疫苗供貨不足,僅憑數十至數百人的血清抗體證據,不得已而開放混打尚未正式核可的各種疫苗。假使疫情沒有造成更多的傷亡,沒有壓垮醫療系統,這種會影響食藥機關的決策,未來應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