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長久以來一直有歷史課。學習歷史的目的,主要是學習如何回顧及反思,以史為鑑,讓我們在當下能夠做出比較妥善的判斷與決定,並有足夠寬廣的視野,可以鑑往知來。
晚近十年,台灣越來越重視國際教育,從中央到地方,紛紛發布白皮書,也投入不少資源,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的國際觀,發展國際責任感及國際移動力,可以深入參與全球化的機遇,有所創造與貢獻。
我們透過學校教育,希望厚植中小學生的歷史意識及國際觀。但在過去將近兩年處理COVID-19疫情的歷程中,廟堂之上「大人」們的表現似乎沒能產生「以身作則」的示範,防疫的諸多問題,早已引發社會各界的批判,但追根究柢的癥結,其實在於「大人」們欠缺歷史意識及國際觀所致。
在COVID-19疫情的議題中,最直接的殷鑑是2003年SARS疫情。根據當時擔任總指揮的李明亮所歸納,政府必須優先重視公共衛生體系,這比臨床醫療更為重要,公衛應是防疫的第一線,而臨床治療只是下游的一環;在具體策略上,必須落實「三I政策」——information(提供正確訊息給民眾)、identification(專科醫師的疾病診斷)、isolation(隔離確診者)。只要三I做得好,防疫就沒問題。
其次,根據當時擔任衛生署長的陳建仁所回顧,對抗SARS的經驗,使得台灣重新修訂《傳染病防治法》,建立更加穩固的全國傳染病防治體系,並制定醫院標準操作程序,以因應高度傳染性疾病。此次防治COVID-19,擔任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的張上淳即表示,自從SARS後,醫院的感染管控,都是每年的評鑑重點。
換言之,當年「抗煞」的教訓與經驗,正是成就台灣堅實防疫體系的基礎。可惜的是,此次防疫過程中,初期的重頭戲之一卻是批判當年諸多決策,尤其是和平醫院「封院」的錯誤,忽略18年來防疫體系的改善是與時俱進的,沒有人是先知。再者,當年SARS從發現到確定是何種病源感染,整整花費將近5個月,在未釐清病源下,公衛及醫護像是蒙著眼睛在打仗。
這些年來,由於基因定序mNGS技術不斷突破,2019年12月發生於中國武漢地區的不明肺炎,在2021年1月初已能確認病毒的全基因序列,這不僅讓人類知道敵人是誰,更讓相關研究馬上展開。隨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月11日宣布,將已在中國和世界多地造成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名為「COVID-19」,避免對特定群體或區域、國家的污名化。
2020年,台灣讓人津津樂道的防疫重點是組織口罩國家隊,並且捐贈給許多短缺的國家,贏得美譽。值得注意的是,呼籲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這也是從防治SARS所得來的法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