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五十年前,芝加哥經濟研究所講座教授米爾頓,傅瑞曼〔Milton Friedman〕時任美國經濟學會理事長〔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美國經濟回顧》〔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傅瑞曼「貨幣政策的關鍵角色」專題演講〔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主導往後數十年國際總經實證研究與貨幣政策的演進過程,特別指出貨幣政策可行與不可行的實施範疇,形塑長期理性預期與新興古典總體經濟的動態隨機全面均衡模型〔long-term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由於傅瑞曼曾對於消費分析、貨幣政策、總經穩定措施三方面開創貢獻,後於一九七六年獲頒諾貝爾經濟獎。傅瑞曼曾於蔣經國總統執政任內造訪台灣,對於當時台灣開放自由總體經濟以及科技產業轉型提供實質豐富的政策建言,實屬兼顧宏觀理論遠見與公共政策論述的經濟學者,建構國際主流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的核心概念架構。
本文細談傅瑞曼貨幣主義對於國際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的深遠影響,傅瑞曼貨幣主義提倡宏觀經濟處於長期均衡狀態的時候,貨幣將會具備中立性質,意即貨幣供應總量僅限影響名目總經變數,例如物價、薪資、匯率,對於實質總經變數,例如整體就業情況、實質國民所得、實質家計消費與企業投資,則沒有顯著影響。傅瑞曼貨幣主義擴展貨幣中立性質,延伸成為更加廣義的「貨幣政策守恆原則」〔monetary policy invariance principle〕,本文將對於此項總經政策原則,詳細運用國際實證結果,有效闡釋傅瑞曼貨幣主義對於當代理性預期與實質經濟循環的貨幣政策實務運作。
傅瑞曼專題演講五十周年紀念文獻回顧反思
近來哈佛經濟學家曼克優〔Gregory Mankiw〕以及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沙金恩〔Thomas Sargent〕分別撰文紀念與剖析傅瑞曼專題演講五十周年的國際貨幣政策實證研究與新興反思,傅瑞曼跳脫鮮明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透過回歸古典芝加哥經濟學派質疑政府計劃經濟的有效程度,提出數項總經原理,關於「貨幣中立特性」,中央銀行理應管控貨幣供應增長速率,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並需將物價穩定當作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中央銀行對於通膨與失業兩率間的反向關係〔意即高度非線性的菲利浦曲線〕,短期應可取捨,長期則沒有這樣此消彼長的抵換關係。此概念架構形塑往後多年美國聯準會與各國中央銀行鷹鴿兩派的總經貨幣政策考量措施,例如葛林斯班透過寬鬆低利率政策刺激美國股房雙市榮景,美國經歷全球金融海嘯以後,柏南克實施非常規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企圖有效引導美國經濟復甦。葉倫則以穩健緩慢的鴿派縮表升息步伐,造就美國當前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雙重總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