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昀慶觀點:黎明到來,天却未光─民主轉型台灣不如韓國

2018-01-23 06:30

? 人氣

社會的動員力量

當然,韓國民眾也曾在民主與威權政府之間游移,在政治民主化之後也曾經選舉出諸如盧泰愚、朴槿惠等威權背景下的總統。然而,2017年韓國憲法法庭罷免財團干政、破壞民主憲政的朴槿惠,無疑使得國家正義再度得到彰顯,背後支撐這些的韓國社會運動力量也不容忽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相對於臺灣當今社會運動的困境,韓國民眾對抗政府的手段並不會因為社會輿論的壓力而有所減低。大量的學生與社會群眾,湧入街頭高喊著韓國工運烈士全泰壹等人的名字,面對強力的軍警鎮壓絲毫不見畏懼,甚至大學生在抗爭中的壯烈犧牲,成為了社會運動的更強號召。左右翼的光譜對決,在韓國的社運與政治影響較為深遠而直接;相較於臺灣主體認同的議題懸而未解,韓國對於自我民族的意識,則清楚明朗許多。

20180110-勞基法上午在立法院臨時會三讀後,勞團開始繞行立法院,但只能被拒馬隔在院區外,以灑冥紙等方式,表達對於民進黨政府的不滿。(蘇仲泓攝)
勞基法在立法院臨時會三讀後,勞團開始繞行立法院,但只能被拒馬隔在院區外,以灑冥紙等方式,表達對於民進黨政府的不滿。(蘇仲泓攝)

近期《勞基法》修惡的社會事件之中,無論是其中「黨意凌駕民意」、「臥軌行動」或者是東三門「丟包事件」,民進黨政府的處理手法都極有可議之處。實在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當年勞苦大眾託付期望的民主政黨所幹出的勾當。

總而言之,《1987》這部電影提醒了我們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應當從過往威權時代的「恩庇觀」轉向「契約論」的對等關係。在對於歷史的反省上,韓國確實走在臺灣前面了。而同樣在勞工政策上的方針,文在寅政府表現出的格局與態度,確實與蔡賴政府的表現有很大的差距。

無論如何,我相信臺灣社會力量不會弱於韓國,只是需要一個更清楚可見的目標得以追尋,包含著社會的正義、分配的公平、永續的環境、多元並存的價值。唯有真切實踐國家之轉型、面對歷史的錯誤,才有迎接更繁盛社會的可能性。

 

*作者為台灣研究生協會長。本文原刊《六都春秋》,原標題為:《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與今日台灣。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