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共軍在我方和平代表北上之後,進攻安慶,白部以3團兵力,經十數日之苦戰,擊破共軍六七萬之眾,收輝煌戰果,」吳忠信因此欣慰地在日記中寫道:「蓋自國軍淮北慘敗,淮南潰退,共軍所向無敵,國軍聞風而逃,今者國軍能以少勝多,堅守安慶,其有助於和談,與大為振奮士氣,影響將來戰事,實非淺也。」(《吳忠信日記》,1949年4月9日、11日。)
回顧1948年下半,自從濟南失陷,中原局勢緊張,白崇禧即向蔣介石力主「守江必先守淮」,以攻勢防禦,進行長期堅持,以待國際情勢的變化。
白崇禧反對蔣介石在四戰之地徐州設置剿總。但蔣介石仍然希望在徐州進行主力決戰以扭轉頹勢。共諜郭汝瑰正是利用最高統帥這種心態,設計出在四面受敵的徐州進行決戰的方案。這樣的部署,與白崇禧原先的戰略構想完全背道而馳,白崇禧仍苦勸蔣介石,放棄徐州,賦予前線大軍統帥全權,不要遙制指揮,但蔣介石都不能接受,白崇禧於是放棄指揮徐蚌會戰。
自從徐蚌會戰結束、國軍慘敗以來,白崇禧認為國軍不能再浪擲僅存之戰力,作孤注一擲之舉,因此甘冒斧鉞加身,披肝瀝膽,以〈亥敬〉、〈亥全〉兩電建議蔣介石,約請美國、英國、蘇聯出面主持停戰,同時爭取時間備戰,為中華民國求一線生機。不幸蔣介石在受到美國強大逼退壓力之際,認為白崇禧的電報為「背叛」、「逼宮」。
白崇禧以緩兵之計爭取備戰時間
至於所謂「統戰」,不妨視之為雙方都在進行政治作戰。中共固然希望能分化蔣介石和桂系,白崇禧也以緩兵之計爭取備戰時間。
據中共方面資料顯示:華中派代表到鄭州與中原野戰軍接觸,聲稱「基本同意毛澤東的8項條件,願意充任江南攻蔣之先鋒,」但是希望保持所部軍隊不受改編,只能在名義上接受中共的指揮。這些代表回到武漢後,白崇禧為避免他們假戲真作,動搖軍心,一律加以監視看管。
中共當然也非等閒之輩,看出這是白崇禧爭取時間、練兵備戰的做法,於是明確表示,李宗仁、白崇禧「只有堅決站在人民方面,」徹底與蔣介石決裂,和中共一同消滅「美蔣反動集團」,才能「取得人民諒解,以贖前愆。」(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282;劉弼,〈談「小諸葛」白崇禧〉,《傳記文學》,第12卷第3期(1972年3月),頁73。)
1949年2月11日,白崇禧致電已「引退」下野的蔣介石,表示:「自李(宗仁)副總統承命代理以來,仍本貫徹和平主張,對中共所提8條,允作和談基礎,更提7項和平措施,並推派和談代表,以示謀和真誠,中樞不惜一再委屈求全,作最大忍讓,固以仁至義盡,乃中共迄無誠意接受,仍繼續其軍事進攻,揆其近來所提條款與廣播,變本加厲,蠻橫無理,極盡壓迫侮衊之能事,迷信武力,違反民意,和平前途,殆將絕望。」而此時在政府內部「一切讕言淆語,意存離間之言行,尤宜徹底澄清,庶能加強團結,齊一步伐,協力奮鬪,共挽艱危,謹掏忠誠,伏乞鈞察,並盼指示,俾資遵循。」(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冊79,台北:國史館,2013年,頁72-75。)可惜蔣總裁因為兩封電報之故,對白氏此番忠悃之言並不相信。
綜上所述,1949年上半時,白崇禧是意志最堅定,戰略最明確的國軍將領,何來受統戰讓開江防之說。
*作者為歷史作家、白先勇《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