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爸生氣打人是我們造成的:《守著記憶守著你》選摘(2)

2018-02-15 05:20

? 人氣

家屬如果將委曲或壓力在言行上,很容易造成長者的不快、情緒的不滿,嚴重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就是為什麼,爸爸打人是我們所造成的。(示意圖/SungHsuan Wang@flickr)

家屬如果將委曲或壓力在言行上,很容易造成長者的不快、情緒的不滿,嚴重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就是為什麼,爸爸打人是我們所造成的。(示意圖/SungHsuan Wang@flickr)

有家屬抱怨,罹患輕度失智症的爸爸又發脾氣了,差一點就要打人,弄得全家雞犬不寧,小孩也無法安心唸書,家人都快受不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原因是爸爸曾對兒子說,想要吃小籠湯包。兒子特地向公司請了兩小時的假,還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買回來孝敬老爸。爸爸卻說,他從沒說過想吃這湯包。兒子按捺不住一肚子的火,告訴爸爸,他明明有講想要吃。爸爸一氣之下,不但發怒還作勢要打兒子。

也有家屬花了好多天安排輕度失智症的母親去花東旅遊,因母親前些時間看到電視播出花東美景,十分嚮往。還說,年輕的時候都沒機會去看看,如果有機會去,有多好。為滿足母親,特地向公司請了幾天假,安排了火車及旅館。沒想到,出發當天早上,母親卻說,不想去。甚至於還生氣的說,從沒說過想去花東看看,根本是想將她送到花東的養老院,不要照顧她了。

家屬非常生氣,認為自己是好心沒好報,還遭母親認為是要棄養,好傷心。

還有說,七十六歲罹患中度失智症的先生在家,所有的物品都稱為「那個」,一下叫她將「那個」拿來,一下又叫她將「那個」收好,接著又叫她幫忙準備「那個」,弄得她一頭霧水。她請先生說清楚,不要都用「那個」、「那個」,她怎麼知道他所說的「那個」是哪個。先生急了,認為她故意找碴,拿起桌上的書朝她丟過來,砸到她眼睛,還好沒砸傷眼睛。

每位家屬在照護失智症家人經常是滿腹的委曲,不但是花了時間、精神、金錢等,還犧牲自己的生活、工作、興趣等,除照護長者,還盡心盡力來滿足他們的想法,往往卻得到是惡意、惡言、甚至暴力相向。有時不是沮喪兩個字可形容,還可能是造成憂鬱的重要壓力來源。

其實,我以前也曾有類似的狀況,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但之後我十分後悔,因為自己當時並未真正認識失智症。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如果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如何處理等,在照護上任何人都會有情緒的反應,但照護者的情緒反應,往往會促成罹患失智症的長者產生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 BPSD )。輕者,影響家庭生活品質;重者,可能加速長者退化或不必要對健康的影響。

正確認識失智症十分重要

所以,正確認識失智症在失智症照護上是十分重要,但認識又要如何能「內化」,轉化成照護上的技巧更為重要。國外研究證實,照護者如果能了解腦神經功能受損後,對失智症患者精神與行為上的影響,懂得照護技巧先去穩定患者情緒,產生安全感,可避免患者因情緒不穩定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

就這幾個案例來看,失智症長者之所以會否定自己原本所說的話,有可能是因為短期記憶受損,他們記不得自己曾說過的話,這就失智症認知功能缺損的後果之一,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事。照護者如果內化出失智症患者因短期記憶喪失,反映出就是患者會不記得剛剛所說過的話、甚至會否定自己曾說的話。在照護技巧上,就不需與其去爭論什麼是「事實」,就順其所說,再以轉移方式來表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