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其實不是數字的堆疊與加成的個體,人類的發展就像個圓,人類的認知老化過程到後來就如同圓一樣回到原點。
失智是否是疾病?
人身為人,會有抽象的思考,因為知道會死亡,所以害怕也不願面對死亡是自然的現象。人為的醫療,嘗試各種可能,目的就是克服與戰勝疾病,但往往忽略了死亡的自然現象。失智不論是一種病或是自然退化現象,它都讓患者與照顧者感到不安。因為它出現的症狀,無法讓人掌控。記憶的破碎凌亂與認知的障礙,讓患者自己失去控制,也讓旁人無法理解。因為人的害怕,就投入大量醫療去想要治療,希望可以療癒,避免死亡。
「全然接受」的照護模式
今年八十五歲的一位美國社會教育家斐爾(Naomi Feil)與她現今93歲失智六年的老伴一起生活,並發展出validation稱之為「確認」的溝通方式,來照護失智者的模式。這種照護模式就是一種「確認」溝通的對待態度。也就是不和失智者爭辯,不分析他們的話語,完全接受他,用同理心,充沛的能量與愛對待他們,用非語言的「感覺」,而非用邏輯與理性與他們相處,這樣的對待照護的模式非常重要。
斐爾認為,失智就是退化過程,並不是一種病。阿茲海默醫生當年解剖五十一歲患失智患者女性的腦,發現有斑塊,就認定失智是病。但在八、九十歲人的腦中,也多有這樣的斑塊,但不一定有失智。她認為年老的過程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社會應該接受年老的人,就是容易會忘記,會無法理性思考,不再有一般人的認知,這些都是老化的現象。失智如果有這些不同於常人的感受或異於他原來性格的詭異的說法,那也是他的心境意念,無須爭辯。
人類發展是個圓,退化現象回到人生的原點
個人在臨床上照護失智者超過六年,非常認同斐爾的看法。斐爾認為,人類腦中的神經元高達上億個。但在老化過程中,神經元呈現減少的狀態。她比喻,就像人的皺紋會越來越多,而腦的神經元卻成反比,神經元會在老化中越來越少。這個過程,讓我想到,人類的發展其實不是數字的堆疊與加成的個體,人類的發展就像個圓,人類的認知老化過程到後來就如同圓一樣回到原點。
當人發展到巔峰時,體力與智力會成比,但老化時,神經元減少,體力衰敗,都讓人的發展漸漸回到人類出生的原始狀態,認知的退化、體力不足,力不從心。失智現象,可以解釋為人類發展回到原來出生之初的嬰幼兒的狀態,認知退化,用直覺的感覺與外界溝通。人可以接受嬰幼兒的成長,也應該用自然的發展來看待,人的退化不僅是體力,神經元的減少退化造成的認知障礙,也是退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