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老化」與「退化」:《別讓記憶說再見》選摘(1)

2018-02-18 05:20

? 人氣

雖然「失去」在老化的過程中無可避免,但追求「快樂」的心情是可由自己來設定,減少「失去」對我們的影響,或提升我們對「失去」的心理轉換機制,是健康長者可學習做得到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何讓自己接受「失去」的現狀,調適自己的情緒,為自己再設立「新的」人生追尋目標。「新的目標」是根據現有條件設定,符合現實狀況,是可行的,讓自己生命有新的意義與挑戰。雖然我們會「失去」,但因為我們有「新的目標」,我們還可能有「獲得」,獲得新友誼、新技能、新知識及新的體會等。

「危機就是轉機」,所以「失去也是獲得的開始」,「老化也是新生的開始」。這些都是針對正常老化,但失智症是退化的結果及過程。失智症長者面對老化的反應與一般長者會不同,影響他們的心理及精神行為症狀,在照護時,如果忽略這一部分,往往會失去找到照護方法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說明,照護失智症長者過程中,要多提供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做自己」。因為「失去」、「老化」、「退化」甚至「被剝奪」都會讓他們從心理上恐懼、害怕,衍生出行為上的退縮、躁動。

原有的生活或行動自由,是否因被確診罹患失智症後,家屬為考慮長者安全,開始照護及限制長者活動。這種實質「被剝奪」到心理「被剝奪」的感受,長者是否會反彈、抱怨、情緒不穩定、甚至失控,將他們視為原本的父母,還是生病的父母,或是失去能力的父母?他們能接受嗎?

更何況在這退化過程中,他們自我調適機制、自控能力等隨之退化,很難能自發性的去尋求方法、規劃方案來面對自己的退化或老化,也可能不易面對這些轉變,更需要家人來協助。子女的角色是引導、鼓勵與支持,即使子女已經為父母找到答案或方案,還是得讓父母感覺是他們自己還有能力找到答案,面子、裡子都得幫父母顧及,坦白說,即使沒有罹患失智症的父母也適用這種方式。

此外,在面對父母老化及退化的過程中,我們做為子女的心理調適也是十分重要,認識老化及退化之外,我們如何去接受,用何種方法來接受都是需要學習。我們常聽到:父母的健康是子女的幸福。當父母健康的時候,我們並不一定察覺這句話的意義與重要性,當父母罹患失智症後,需要我們照護時,才能感受到這句話的真諦。

因為為了要照護父母,我們必須改變原有平靜或精彩的生活,需要從心理的調適到實際生活配合改變,必要時,可能需要犧牲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這裡沒有對與錯,也沒有孝順與不孝,只有自己如何去平衡與調適,家庭的親情是重要的動力。

摘要重點

1. 老化的過程完全視我們對於「失去」(Losses)的認知,老化是隨著年齡增長,無可避免的正常過程,退化則是異常狀況。

2. 失智症是退化的過程及結果,失智症長者面對老化的反應與一般長者會不同,影響他們的心理及精神行為症狀。

3. 在照護時,如果忽略這一部分,往往會失去找到適當照護方法的機會,要多提供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做自己」,正是因為「失去」、「老化」、「退化」甚至「被剝奪」都會讓他們從心理上恐懼、害怕,衍生出行為上的退縮、躁動。

《守著記憶守著你》書封。(天下雜誌提供)
《守著記憶守著你》書封。(天下雜誌提供)
伊佳奇老師與書。 (天下雜誌提供)
伊佳奇老師與書。 (天下雜誌提供)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照護顧問、台北市市政顧問,曾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世新大學新聞系。本文選自《別讓記憶說再見》(天下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