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金融、房地產,及錯誤的觀念讓年輕人一屋難求

2021-09-01 05:50

? 人氣

經濟學者將這種沒有從事生產,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獨占地位,從而得到利潤的行為,稱為尋租(rent-seeking),而尋租是有害經濟發展的,當一個國家大多數的人與企業都在競逐房地產的時候,勢必排擠到那些本來可以投入更有意義的生產活動的資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網友表示,男友想去申請政府的勞工紓困貸款,並將10萬元的紓困金投資在金融股上,引發熱議。(圖/取自Pexels)
不恰當的放貸機制,以及對房子錯誤的觀念,導致現在大都市裡,年輕人一屋難求的困境。(圖/取自Pexels)

孫中山當年提出過「漲價歸公」的想法,其實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問題,也傳達了因為土地的稀缺性,政府發展都市規劃讓地價上漲,本就該把這樣的利潤回歸大眾,而非讓少數人占盡便宜。

亞當斯密(Adam Smith)也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說過,擁有土地本質上是一種壟斷行為,一個良好運作的經濟體,應該盡量減少壟斷,所以應當課徵高額的地產稅,讓土地資源可以被更有效率的運用。

雖說,幾經波折,台灣終於在2021年推出《房地合一稅》2.0版本,讓持有5年內交易的房地產,需於獲利範圍內繳交35%的稅額,而針對想炒短期的投機客,兩年內想賣出,也須負擔45%的課稅。

這能不能遏止炒房歪風,仍需要時間來觀察。畢竟,若將房子視為以安居的目的,而非投資的資產,那理想上稅率應該可以再提高一些,減少那些根本對實體經濟沒有幫助,卻坐享資本利得的行為。

甚至,不光是房地合一,「囤房税」也需要進一步考量,憑什麼當大部分的青年需不吃不喝15年才能買得起市區的房子(2021年台北房價所得比上升到15.29,全球排第9),但卻有另一小群人,名下好幾棟的房子,每月從租戶身上,吸取可觀的租金,還能找到一堆方法,避開本需被認列的個人所得税。

全球在1970年代後陸續有房價高漲現象

那到底為什麼房價會上漲的這麼離譜?不光是台灣,全世界在1970年代之後,都紛紛出現這種不合理的現象。

二戰後,西方國家的經濟主軸是凱因斯主義,希望透過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促進經濟的成長。像是美國推行了不少新政,而歐洲也出現大規模,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公共住宅,搭配較高的土地稅與房產稅,基本上這個時候,居住到還不是特別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台灣,年長一點的人可能都還記得,1960到1970年代,要靠一份薪水在台北買個棲身之所,不算太難,對比現在的台北房價,只能望屋興嘆。

全台房價居高不下,在台北想買房得不吃不喝近16年。(圖/Pixabay)
全台房價居高不下,在台北想買房得不吃不喝近16年。(圖/Pixabay)

然而,1970年代全球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經濟成長諜若谷底。此時要靠生產力提高或創新科技來刺激經濟,是有點緩不濟急的,再說了,民主國家的選民是短視的,立即的「振興」,遠比長遠的規劃更能籠絡人心。

英國率先通過法律,讓第一棟居住的房子,可以完全免除房產的資本增值稅,接著美國也開始跟進。有趣的現象是,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英美政府有近3分之2的財源來自於房地產的稅收,但自新自由主義的政府上台後(英國是柴契爾,美國則是雷根),開始大力推動私有化政策,不僅將政府興建的公屋出售,交由私人企業自由買賣,此舉讓人暪開始意識到房子不只可以住,還可以當成商品來炒作價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