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亞洲週刊風雲人物,選出了香港佔領運動中兩大主角--佔領者和反佔領者。他們似乎是死敵,但也可能是密友,他們敵對,但也彼此需要,他們的緊密互動,改變了香港的歷史進程。佔領者與反佔領者其實是香港社會思潮的一對雙胞胎,代表香港人所渴望的一切--追求民主,但卻不能放棄法治;追求普選,但卻不要港獨;追求社會公正,但卻不要失去穩定。
二零一四年的亞洲週刊風雲人物,選出了香港佔領運動中兩大主角--佔領者和反佔領者,因為他們代表了這個城市在綿延幾個月中的兩極化的爭鬥。這兩個對立的群體,從唇槍舌劍到肢體衝突,糾纏不休。他們似乎是死敵,但也可能是密友,他們敵對,但也彼此需要,他們的緊密互動,改變了香港的歷史進程,也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掀起了風浪,留下了至今未息的餘波。
佔領者與反佔領者,奇異地,其實是香港社會思潮的一對雙胞胎,在政治轉型中各走相反方向,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許是兄弟、夫妻、父子、姐妹、同事。在這個泛政治化的季節,他們都投入了一場前所未見的爭辯與鬥爭,至今未休。
這場佔領運動,成為香港歷史上一場規模最大、分裂最嚴重的政治動員事件,很多家庭和家族都陷入了政治意見對立、乃至互罵的局面。了解這兩個群體的核心和他們內部變幻多端的價值光譜,就可以發現香港最新的變貌。
從數量來說,佔領派一直處於少數,但在九月二十八日警方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時,佔領者凝聚的力量處於最高峰,在廣場的集會,人群數以萬計,但到了後來,隨著阻擋交通曠日持久,暴力衝擊事件此起彼伏,終於使民心逆轉。
佔領派和反佔領派,都對香港擁有完全不同的願景,不同的世界觀,也因此有不同的行動邏輯。他們彼此對立和爭鬥,也在爭奪香港前途的話語權,要彰顯自己的「政治正確」,也要爭取誰可以「笑到最後」。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深切地將自己的命運和香港的命運交纏在一塊,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理念最符合香港利益。
他們都有意地或是無意間,將香港的佔領運動和台灣在二零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作比較。佔領派認為太陽花帶來台灣政治的翻轉,導致了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但反佔領派則認為,台灣學運的背後,和香港的運動一樣,都是分離主義的力量作祟,也將帶來這兩個島嶼難以估計的禍害。
佔領者與反佔領者,也往往代表了對中國的看法迥異。一些佔領者,在國族認同上更偏向「去中國化」,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他們由於反對共產黨和特區政府,甚至認為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根據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有百分之十八的市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百分之十五認為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有百分之二十四認為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有百分之四十二認為自己是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