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沒有大蕉?」派駐台灣14年的聖克里斯多福(聖啟斯)及尼維斯大使哈菁絲表示,台灣食物和家鄉菜相似,在飲食部分相當習慣,且特別喜愛台灣原住民族料理,但對台灣缺少加勒比海料理必有的大蕉感到可惜。另外,走遍台灣各地的她認為,阿里山神木象徵台灣人昂首自豪的精神。
大蕉(plantain)又稱為料理蕉(cooking banana)或綠蕉(green banana),是加勒比海地區、中美洲、南美洲北部、非洲中西部、東南亞部分地區和澳洲北部的主要食材,而在曾是「香蕉王國」的台灣卻找不到大蕉,哈菁絲(Jasmine Elise Huggins)感到不解與可惜。
During ‘Restaurant Week’ 40 St. Kitts-Nevis restaurants feature tasty plantain dishes: By Monique Washington How many ways can a chef prepare plantain dishes? Who can resist tasting plantains prepared by the best local chefs at 40 different restaurants… https://t.co/uHRSUacdCC pic.twitter.com/2D86YJPJOK
— SKN Observer (@sknobserver) July 24, 2018
超愛台灣原住民族美食
由於台灣和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的料理相近,哈菁絲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自己對台灣飲食相當習慣,「我們都喜歡米飯,在台灣每天都能吃白飯」,還有豬腳、米血也都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料理有的食物,只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的豬腳會用檸檬、萊姆調味。
哈菁絲指出,源自英國屬地蒙哲臘(Montserrat)的羊肉燉湯(goat water)也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的常見料理,「這是很辣的湯(料理)」。不過最擄獲哈菁絲的胃的是台灣原住民族料理,鹹豬肉、竹筒飯都讓她讚不絕口,但就算在台灣住了14年,哈菁絲還是無法接受臭豆腐的「美味」。
獨立後與我國建交至今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是西半球最小的國家,也是加勒比海地區唯一的聯邦制國家,由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2島組成,1983年9月19日脫離英國獨立,今日仍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而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自獨立建國以來,就與我國維持邦交至今。
此外,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93年發現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以旅行者的主保聖人聖克里斯多福命名該島,而英國殖民時沿用此名,但治理者華納(Thomas Warner)使用較短的「聖啟斯」(Saint Kitts)稱呼,2個現在都是正式名稱,只是聖克里斯多福多用於外交場合。
阿里山神木象徵台灣精神
「(台灣的)離島讓我想起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走遍台灣不少地方的哈菁絲說,花蓮太魯閣是她最愛的地方,景觀相當壯麗迷人,並稱玉山日出景象的「雲彩光芒炫麗,給人很神聖的感覺」。問及對阿里山的感受,她表示,阿里山的神木形同台灣人昂首自豪的精神。
哈菁絲提到,台灣的國際處境艱難,但不曾輕易低頭,現在更是全球搶著要台灣的晶片,「台灣在全球是很重要、很認真的國家」。哈菁絲亦稱,好客和樂於助人是台灣、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人民的共同點,「當初一來到台灣,就覺得是可以久居的地方」,只是潮濕炎熱的氣候還不太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