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政府的頭痛難題:當中國效仿美國投資創新,該如何打敗這個勁敵?

2021-09-08 10:38

? 人氣

中國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在國內創造就業和推動增長,但這樣的政策也令國際商業活動受益。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政府制定的計劃中還包括取消對商業活動的官方控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Naughton認為,大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中國首次出現了採取新策略的跡象,當時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特大型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比如研發國產大飛機和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前者是要與波音公司(Boeing Co., BA)和空中巴士(Airbus SE, AIR.FR)生產的噴射機展開競爭,後者是要擺脫對美國國防部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依賴。

習近平在2012年上台後,提出了要在產業和技術方面佔主導地位的觀點,將其作為至關重要的政治和安全事項。中國的規劃使用了暗示自主目標的詞語,在電氣化等新概念的名頭下,通過投入政府資金和監管來支持汽車製造等全球化部門。

最近,中國已在量子計算等更多面向未來的領域展現了其專業能力,對西方國家的領先地位形成挑戰。Naughton的研究發現,政府重點支持項目的一個資金來源——各類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截至2020年中可能已籌集到多達1.6兆美元的資金,主要是在過去六年裡籌到的。

在林毅夫(Justin Yifu Lin)這樣的中國學者看來,中國並沒有改變理念或策略,而是一直專注於本國有競爭優勢的行業。林毅夫表示,也就是說,在本世紀初之前,中國實際上並沒有和美國競爭。

他補充說,看法轉變是因為美國感覺到了威脅。他表示,以前美國歡迎(發展),因為產業升級促進了中國的繁榮發展,並讓中國經濟的規模大幅擴張,這對美國的產業有利,所以美國開心。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表示,中國政府像美國政府一樣正對本國進行投資,以取得技術進步,美國政界人士擔心這是不公平的,這種擔心「誇大其詞、不準確、幼稚,而且毫無原則。」

如今,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8月份公布的一項會員調查,38%的跨國公司稱在華業務受到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負面影響,這一比例是兩年前的三倍多。

北京研究政治思想的人士正在重溫義大利經濟學家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2013年出版的《創業型國家》(Entrepreneurial State)一書,準備為中國的政策舉措辯護。該書稱,美國政府帶動的創新成為了促成美國私有行業變革的關鍵;例如,正是GPS讓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成為了一款真正的智慧型手機。

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無關共產主義。這正是美國政府過去所做的事情。」

中國政府出資的這些計劃要證明其價值將需要數年時間。Naughton在他的書中說:「過去10年來所接續的產業政策是否能夠增強中國的科技和經濟實力仍是個問號。」

不過,如何打敗中國這個問題讓美國政府頭疼不已。美國前情報分析師、華盛頓風險諮詢機構中國戰略組(China Strategies Group)總裁Christopher Johnson表示,將政府資金投入可能失敗的創新計劃是否值得,美國面臨著抉擇。他說:「而中國已經認定,『這是值得的』。」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