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前先喝烈酒,或是在喝酒前先喝牛奶,就可以避免宿醉?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可能會讓相信這些偏方的跨年派對客感到失望。大部分的宿醉小知識其實都不太可靠,因此你還是可能會吐到明年,並在頭痛與嘔吐感中迎來2015年的第一天。
宿醉困擾人類的時間,應該與酒精飲料存在人類文化的長度一樣長達數千年之久。科學已研究飲酒行為數十載,但宿醉的問題是到近年才開始成為一個嚴肅的研究議題。2009年,歐美宿醉研究者組成「宿醉研究團體」(AHRG)。其研究成果釐清了一些關於宿醉的迷思,也顯示了過去對宿醉的理解有多麼零碎。
宿醉有何研究價值?
除了令人痛苦以外,AHRG相信宿醉也是一個公共健康的議題。一份2010年發表於《當代藥物濫用評論》(Current Drug Abuse Reviews)期刊的文章指出,經常宿醉者的健康較令人擔憂,社會中數百萬名神智不清醒的人也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
一份芬蘭研究發現,宿醉的頻率與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間有所關連。其他數份研究也顯示,宿醉會妨礙動技能與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宿醉的工作者效率較差、也較容易出錯;而宿醉的駕駛人更威脅了道路安全。據AHRG研究顯示,大部分駕駛人承認自己有時會在宿醉的情況下開車,10%表示自己時常這麼做。
關於宿醉,我們知道什麼?
宿醉發生於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再度歸零之時。導致宿醉的血液酒精濃度門檻大約介於0.1到0.12之間,這大約是男性喝5杯酒、女性喝3杯酒的量。科學家發現,大約77%的人喝酒後會有宿醉情況,但那些千杯不醉的例子,顯示了對酒精的耐受度多少與遺傳基因有關。
科學家也發現,宿醉不是因脫水而導致的。雖然飲酒過度會導致脫水與宿醉,但這兩者似乎是彼此獨立的結果。此外,宿醉也不是戒酒的後遺症。因為人們只在對酒精成癮後會出現戒斷症狀,只喝幾個晚上的人不會這樣。
宿醉成因的理論
至今,對宿醉的科學研究都還處於探勘階段。科學家試圖了解宿醉的生化機制,也就是喝酒對大腦與身體帶來什麼影響,並讓人不舒服。這一直很難以確認,但科學家認為應該有幾個影響因子。
一個理論把關鍵放在乙醛(acetaldehyde)上。酒精會在體內轉變為乙醛,但這種化學物質消失得很快,也難以研究。濃度過高的乙醛會傷害組織,低濃度的乙醛則只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一個日本研究發現,缺乏可將乙醛轉化為無毒化合物的人對酒精耐受度較低,宿醉情況也較嚴重。但AHRG在2010年一篇名為〈宿醉病理學〉的研究中指出,參與者體內的乙醛濃度較低時,也是他們身體感覺最差的時候。由於研究結果互相矛盾,科學家對乙醛的角色也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