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死亡數字的意義

2021-09-11 05:50

? 人氣

經常提出這類論述的人,包括我的學生朋友。而我擔心的尤其就是年輕人,在這些事情上,被一種莫名其妙的集體感或社群感,而失去了對生命、對真相、對民主的一些基本信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突破官方和大眾傳媒上的忽視、隱晦、非人性化操作

最後我要提一下關於數位媒體環境與大眾葬這個主題的關係。我覺得重新把蔣渭水的事蹟和紀錄片拿出來,是一個很好的連結點。這次的活動,也在臉書上有很努力的宣傳。但是這些操作的侷限也是很大的。

我舉個例子,我們會發現在YouTube上,就可以輕易搜尋到蔣渭水大眾葬的紀錄片,但這樣一部其實可以有很多討論面向的作品,是淹沒在網路上無數的影音文本裡,如果不是特別去搜尋,年輕人是不會去看的。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會有把這件事情跟疫情當下的死亡與大眾問題連結起來。

以前蔣渭水時代的電影放映,都是默片,會有辯士在戲院裡幫忙解釋電影,甚至可以借此機會置入一些超越電影文本,但是對當局具有批判作用的言語。其實現在網路上的各種影像文本這麼海量,如果不被人家注意,他們也很像默片,需要有人來講解。但是這個時代的辯士,可以是知識分子,但也需要「每個人」,每個人都可以生產自己的影像,也可以解釋自己的影像,然後跟別人分享。

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變成網紅、YouTuber,但如果每個人願意把自己家裡碰到的、有社會意義的事情記錄下來,加上自己的解釋,就會保留具有批判潛力的事實材料。例如這次因為新冠肺炎死亡者的家屬或親友,可以考慮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儘管因為防疫考量會有很多不便,但正是這樣限制下,我們可以用各種可能的形式和媒材來記錄、保存、分享,以突破官方和大眾傳媒上的忽視、隱晦、非人性化等等操作,讓人們重新找回死亡的重量和意義。

*本文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