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有幸得以在朋友的帶領下,到屏東拜訪行為藝術家曾啓明。頭髮長長身材瘦削的藝術家給人的印象是個聲音溫和、表情平靜和似乎慢條斯理的人,這與我對他的行為藝術作品的初步視覺印象形成頗為鮮明的對照。
因為,曾啓明大部分的行為藝術作品都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度,通過結合自然元素、基本的肢體動作、簡單的色彩組合和與空間的互動,有時會造成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把一個普通人的抗爭意味表達的淋漓盡致。
也就是在我們散發式的輕鬆交流中,他初步構思了這個參與《大眾葬文化行動祭》的三部曲行為藝術系列〈鏡.語〉、〈禁.與〉和〈勁.羽〉的第一件作品〈鏡.語〉。
該作品系列計畫以鏡子為輔助媒介在公共空間發起民眾能夠參與的行為藝術活動來為已經永遠失聲的疫情罹難者發聲,並藉此呼籲民眾組織起來對造成台灣社會越來越多不公不正現象的當權者進行問責。
極簡主義與生態主義的藝術語言
做為一名資深小劇場表演人和台灣先鋒劇場的重要一員,曾啓明真正從事行為藝術創作的時間並不長,他自己說第一次正式做行為是在2011年為「宜蘭花蓮行動」而做的〈著黑土〉。
做為視覺藝術中現代藝術形態之一,行為藝術是藝術家以自身的身體(也可包括他人的身體)為媒介、以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展開的行為過程,做為藝術內容的一種藝術創作和表達方式。對有著多年視覺藝術積累背景,而後又進入劇場工作環境,並從事劇場表演的曾啓明來說,行為藝術似乎成為他在這個人生階段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
在過去的10年,曾啓明以身體為媒介,把從事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的經驗轉化形成獨特的的行為表達方式來探討一系列台灣當代社會和族群面臨的文化和生態議題。
這其中,曾啓明涉及自身的客家身分、族群的遷移和聚落的存亡、人類與山川水土的日趨緊張的關係,以及他對當下台灣生態惡化物種滅絕現象的覺察和思考,特別是對因工業化而帶來的過度開採自然資源導致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的批判。
可以說,行為藝術已經成為曾啓明介入環境議題參與生態保護運動的一種文化行動,曾啓明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各種民間環保組織和被邊緣化了的社區因資本與政治權力合謀而造成的空氣、土壤和水源污染而進行的申訴和抗爭活動中,曾啓明的身體也漸漸成為台灣一些民眾追求環境公平正義的一個強有力的視覺象徵。
在藝術語言上,曾啓明的行為創作基本上走的是極簡主義和生態主義的路線,通常就地取材或利用可重複使用的環境友好材料,盡量減少因為藝術創作而造成對資源的浪費。
曾啓明常用水、土、花草樹木等來有機的物質和回收其他藝術家用過的材料,有時直接以大自然元素為物件,如河流、海灘、沙洲、空氣和陽光等,以身體為畫筆在天地時空中進行創作,追尋拷問當代人類面臨的最為重大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