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服務條款規定,至少年滿13歲才能註冊為該平台用戶,並且18歲以下的用戶需要徵得各自父母的同意。
這位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保護未成年人至關重要,TikTok已經採取了行業領先的措施,為青少年提供安全和適齡的體驗。」她指出,TikTok允許父母來管理他們子女帳號的使用時間和私隱設置。
讓人上癮的應用
《華爾街日報》早些時候進行的一項影片調查發現,TikTok只需利用一個重要的資訊就能分析出用戶喜好:即用戶在觀看一段內容時停留的時長。用戶每次停下來觀看或反覆瀏覽某一內容,TikTok就會記錄下來。
觀看時長是非常強大的訊息,TikTok可以透過這一點了解用戶最隱秘的興趣和情緒,並誘導任何年齡段的用戶更深地沉浸在這些內容之中,推送給用戶的內容在極大程度上被特定主題或題材的影片所佔據。YouTube等其他社交媒體公司已在努力停手不向用戶提供這種體驗。
前YouTube工程師紀堯姆·卡斯洛(Guillaume Chaslot)說:「我們在YouTube上已看到的所有問題都來源於針對用戶參與程度的演算法,而TikTok的問題一模一樣,但情況更糟。」他指出:「TikTok演算法的學習速度要快得多。」 卡斯洛之前在YouTube從事演算法相關工作,他現在是一名倡導演算法使用透明度的活動人士,認為應讓公眾了解各公司是如何使用這些演算法工具的。
《華爾街日報》為所創建的31個未成年帳號都分配了出生日期和IP地址。大多數帳號還被設定成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這些興趣只通過停留在帶有相關標籤或圖像的影片上,以及快速跳過其他影片的方式被透露給TikTok。大多數帳號並不搜索內容,僅僅只是觀看出現在他們資訊流中的影片。
以下是這種做法的原理:
上述推廣「420 friendly」的創作者沒有回覆關於該影片被展示給一個註冊年齡為13歲的帳戶的問題。
在《華爾街日報》創建的31個未成年帳戶中,約有十幾個帳戶的影片流最終被一個特定的主題所佔據。
為兒童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非營利組織Child Mind Institute的臨床心理學家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稱,這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尤其成問題,他們可能做不到停止觀看,也沒有成年人在身邊幫助他們。
安德森稱,這些青少年可能會經歷一場「完美風暴」:社交媒體會使他們對毒品等話題變得習以為常,並影響他們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即使《華爾街日報》創建的帳戶被設定為對多個主題感興趣,TikTok有時也會聚焦單個主題,併為這些帳戶接連推送數以百個涉及單一主題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