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山專文(2):潮流不可逆 邪惡終將退場

2015-01-02 05:35

? 人氣

很不幸的,台灣的媒體生態便是以上負面的描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傳播行為上有一定論,就是一般大眾,喜歡看與自己論調相同的報章或節目,藉以得到一己政治正確的慰藉。入流的傳播工作者會以提供多元資訊為榮,不入流的傳播工作者反其道而行,他們肆無忌憚地以散布一偏之見為樂。

每當我看到一個事件發生,不同色彩的電視台在螢幕上做的立即電話CALL IN民調,偏藍色台呈現的是十比一,偏綠色台呈現的是一比十;當此之時,節目主持人洋洋得意,我卻為國家痛如刀割。

我希望大家瞭解,台灣社會分裂的情況繼續加劇之中;我更希望尚未心存善念的某些媒體工作者,有朝一日,惡夢乍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俯仰無愧

時光飛逝,很快地到了二0一四,新一屆監委提名排上了政治日程。在此之前,我已決定一俟任滿就鞠躬下台。在某一次院會,我針對監察院糾正案過於浮濫以致造成「糾正疲乏」一事發表改進意見時,曾順便告訴同僚,我將於任滿後告老還鄉。

回顧六年監委生涯,其實感觸殊多。通常一般談論柏台風範,常會提到中國唐朝的魏徵。說是唐太宗因為朝中有魏徵這個監察委員不斷冒死直諫,而唐太宗也能開闊襟懷,察納忠言,所以才有史家稱頌的貞觀盛世。

我讀魏徵的歷史,覺得他確實常批皇上逆鱗。貞觀元年,有人奏告魏徵內舉不避親,唐太宗派人調查,結果查無實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類似麻煩。」沒想到魏徵卻啟奏皇上:「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話說到這裡已令人不悅,沒想到魏徵加碼,要唐太宗分別「良臣」與「忠臣」。唐太宗問二者有何區別?魏徵答覆:「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唐太宗聽後也吞下去了。

隔一年,有一位官員的十七歲女兒才貌出眾,皇后建議唐太宗納入後宮。古時代皇帝後宮嬪妃如雲,見怪不怪,可是,魏徵卻連皇上的女人也要管。他入宮進諫,要唐太宗「嬪妃滿院,也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何況該女子原已許配他人。唐太宗於是改變了原詔。

史書上記載,魏徵犯顏直諫的時候,唐太宗常怒髮衝冠,但是都能忍耐承受。可是魏徵死後不久,一些佞臣構陷魏徵好名,將直諫唐太宗的奏疏交給史官,而且還與人謀反,唐太宗一怒之下把自己給魏徵寫的墓誌銘毀了。

忠臣不得好死的,比比皆是。

(陶百川是現代柏台的典範。)

我初任監委時,朝野朋友都勉勵我效法陶百川。我在解嚴之前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那幾年,與陶百川先生往來密切。陶先生醉心民主制度的建立,不只寫文章,也做動作,社會上很多人敬重他,可是也有人懷恨在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