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如何傳播、散佈自己的理念來吸引信徒?如何說服動搖不定的成員打消疑慮留在教內?有多少伎倆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他們最強大的工具之一是詞匯 — 通過各種誘人的方式使用這個工具,使它滲入從經商到健身等出人意料的領域。
但是,眾所周知,詞匯的意義取決於上下文。
「宗派」,恰好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它最初是一個專用術語,用於命名成員社區,這些社區成員的理念或信仰將他們與更大範圍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區分開;這些群體可能是新的或非正統的,但不一定邪惡。
直到20世紀中葉,「宗派」這個詞才開始臭名昭著。當時,大量旁門別類的非正統宗教湧現,守舊派心驚膽戰,「宗派」自然而然與江湖騙子、異教徒和罪人聯繫在一起。
後來,先後發生了1969年的曼森家族謀殺案和1978年的瓊斯鎮大屠殺,「邪教」對社會構成了重大威脅,引發恐懼。
為了將某些少數群體與特定的宗教或意識形態教義區分開來,並避免對其進行迫害,1980年代出現了「新宗教運動」的概念,同時也出現了與之對應的所謂「破壞性宗派」概念。
關鍵詞
雖然語言是邪教用來吸收信徒的關鍵,但是,語言學家阿曼達·蒙特爾(Amanda Montell)說,它本身並無法通過「洗腦」讓人加入邪教。她是《邪教:狂熱的語言》一書作者。
她解釋說,「洗腦」只是一個比喻,而不是真實或可驗證的現象。如果一個人本身沒有一絲意願,別人就無法說服他相信某事。
但是,一旦有意願,語言就成為關鍵。她在BBC廣播4台的「口碑」系列節目中指出:「需要一種語言來掩蓋真相,建立團結,灌輸意識形態,將人們分為『我們』和『他們』,灌輸『目的證明手段』的哲學理念,並不擇手段地奪取和維護權力。」
感覺與眾不同
首先,邪教需要使人皈依。
他們通過讓自己的目標感覺自己與眾不同並且被理解來做到這一點。
許多研究這一現象的學者使用「愛的轟炸」一詞來描述對某人給予個性化關注和讚美,以此讓他們感到自己真正被人注意到。
這種關懷的目標可能是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困惑自己的問題的答案,關於世界的問題的答案,並且相信加入邪教將使他們能夠找到、獲得那些寶貴的解決方案。
蒙特爾說,另一種「轉換、調節和強制」的方法是使用「包容性代碼語言」。
她說:「一個邪教領袖會循序漸進地引入這些充滿感情色彩的詞和特殊術語,將這個群體內的人和外面的人區分開來。」
此外,他們可以使用帶有「我們、他們」標籤的詞匯表來「鼓勵圈內人,詬病圈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