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同意釋放孟晚舟,主因還是管控美中關系本身及其面臨的國內窘境但這並不表明中美從此迎來陽光,雙方對抗的本質和態勢沒有改變。
孟晚舟和加拿大兩個被中國拘禁的「間諜」同時獲釋回國,普遍被解讀為美中在做人質外交。盡管白宮新聞秘書堅稱這兩者之間「並無聯系」,但也承認,總統拜登本月在和習近平的通話中提到了兩名加拿大人歸國的重要性。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此事時則干脆挑明習拜通話習曾明確就孟晚舟事件做工作,闡明中方立場,要求美方盡快妥善解決。因此,即便拜登沒有對孟案施加具體干預,也難擺脫世人對兩起事件實質是人質交易的看法。
冷戰時代,美蘇之間不少出現你抓我的人,我也抓你的人,然後互相交換的游戲,孟案以此種人質外交的形式解決,在在說明美中對抗如今演變成帶有冷戰性質,雖然拜登本人不願看到兩國跌入「新冷戰」,或者不喜歡用「新冷戰」一詞來形容兩國的對抗關系,可事實就是如此。此次美司法部采取對方不認罪的延期起訴方式和孟晚舟一方達成延期起訴協議(PDA),且不附帶任何經濟處罰,除了從司法的角度考慮該案一旦起訴可能曠日持久外,就美國政府言,來自放回加拿大兩名人質的道義壓力,以及拜登面臨的國內政治困境和管控美中分歧、避免兩國進入軍事衝突的需要促成了這次和中方的交易。
美國準備長期「冷戰」
近期美英澳組建的三邊安全同盟特別是華盛頓和坎培拉簽署的核潛艦技術轉讓協議,已透露拜登政府將美中的對抗定義為至少長達二、三十年的事情。因為根據報道,澳洲首艘核潛艦的完工最早要在2040年,再形成戰力,時間更久,這說明華盛頓明確意識到,這場美中的新冷戰是一個長期過程,美國無法做到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讓中國屈服。
去年早期,筆者撰文分析北京早把中美對抗當作一場「持久戰」來打,並且為此作出了規劃。中國官媒在談到兩國的圍堵和反圍堵時,也已經用了「持久戰」這個字眼。在北京的規劃中,特朗普四年是美強中弱的四年,北京對特朗普的「突襲」勉強迎戰,但經過四年的較量,到拜登上台,中美進入實力平視階段,也即戰略相持,這個信號是由中國外交主管楊潔篪在3月的阿拉斯加和美方會談中發出的,這一階段大概要持續五到七年,而後當中國完成雙循環的經濟布局,大體補齊芯片等易被美國卡脖子的科技短板,就預示著北京對美戰略反攻階段的到來。此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很可能是北京不管用什麼方式迫使台灣臣服,而美國不能相救。至此,中美將完成攻守易位的轉換。這大概是北京對華盛頓的長期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