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無法像中國帶給加拿大龐大的政治利益,但是透過「台灣模式」和價值的倡議,台灣社群能夠喚起其他加拿大人民的思考:「我們到底在意的是什麼?」當這些議題在加拿大社會變得不可忽略,台灣的重要性就會被看見。而當台灣因為中國因素受到排擠,也可以藉此爭取更多的空間。
而這不僅是台灣文化節在加拿大的生存之道,更是台灣在國際上能夠找到全新定位的契機,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互動時的參考範本。
台灣曾經是盜版大國,曾不人道地引進外籍新娘,壓迫移工和原住民,和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近似,中國也正在走這條路,可是台灣已經擺脫極權專制,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也開始反省和彌補對弱勢族群的壓迫。「這個模式或許是大家可以去想像中國可以發展的模式,我們今天要跟中國接觸無妨,但你一定要把台灣當作參考值。」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談判的方法,破除中國威權統治的藉口:「你(中國)今天說台灣是華人世界,跟你同文同種,那台灣可以做,為什麼你不能做?」
我們總希望有更多西方國家可以承認台灣,但這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之下是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要他們認可台灣模式或許是更容易的:「先讓他們承認台灣模式是西方國家制訂中國政策的重要參考,先承認台灣模式對中國是好的、是良善的,是中國人可以想像更健康的那一代。先從這一步開始,再來談雙邊或多邊的關係,或國際地位。」西方國家要承認台灣還有許多政治因素需要克服,但若能退一步先用台灣模式來行銷台灣,或許是另一條可行的道路。
台灣模式明確傳達了一個訊息:「台灣和中國不一樣。」強調這一點並不是為了劃清界線,而是要去影響中國,讓台灣成為幫助中國發展的一股力量。既然世界不可能和中國切斷關係,不如給中國解藥和方向,而台灣模式就是解答。
吳權益坦言,如今中國的經濟已經過於強勢,要用台灣模式撼動中國絕非易事:「但我們可以影響他們在海外的第二代。台灣如果沒有海外的台灣人,就不會有民主發展。中國也一樣,我常常跟身邊的中國人講:『你們扮演的角色比在中國內部的人更重要,因為你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想法和理念。』」
一點一滴累積改變,儘管路長且遠,但「台灣模式」照亮著未來的可能。
放下中國包袱後的文化重生
史密斯在《喬治亞週報》刊登關於台灣的報導,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的回饋,他認為,或許可以將台灣和加拿大都視為新興國家,兩國皆曾經歷強權殖民、外來人口移入,與原住民族衝突和共存,並在一戰和二戰後逐步建立獨立政權。這個「新興國家」的觀點帶給吳權益全新的啟發。若台灣能自視為新興國家,或許就能放下「中國」的包袱,不需要與中共政權較勁,而是和其他歷史脈絡更接近的新興國家對話交流,或許能夠打開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