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十國慶前夕,中共短短4天達149架次出現西南空域,被網友酸台灣的防空缺一角;蘇揆高唱解放軍的作為令台海不安、令國際唾棄;但現實呈現的,兩岸的經濟、軍事各方實力日益懸殊。軍事壓力或許倍感困擾,但身在台灣篤信民主的人,真的必然反中嗎?本文從去中、反集權、反中共政權等面向來分析,台灣人根本不需反中、也不必反中。誠然,政府反而應該正視兩岸問題妥善處理分歧才是。
論「去中化」,政治目的掩飾血脈必然反撲
在前總統陳水扁2007年執政時期,由教育部長杜正勝領軍「台灣歷史學會」執行的《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把對兩岸一中概念的「我國」用詞脫鉤改為「中國」,諸如此類用詞逐步修改,從此歷史課本把兩岸的關係劃開。
蔡英文時任總統時更將台獨思想深化於文化上,強化台灣與國際上的連結,如公視「斯卡羅」劇本深化原住民的位階,但改寫歷史的劇情倍受爭議外,劇中的李仙得卻被評價到台灣完全是為了事業,絕非「原住民的好朋友」。
無論在課綱、文化作品上掩蓋國民政府來台的史實,強化台灣在國際上的歷史關係,這樣的做法不但「忘本」,效果反而欲蓋彌彰。怎麼說呢?因為越是不想碰兩岸關係的歷史、掩飾血脈關係,短時間或許可以置青年學子於狀況外,但長時間下政治目的無法掩蓋自然顯露出來。
舉一個例子,學者陳耀昌說蔡英文有原主民血統,前立委蔡正元直言就算此事為真,蔡的排灣族血統也只占1/16,佔絕大多數93.75%的血統卻是不願面對的中國漢族。
然而,現在兩岸最大的矛盾卻是源於掩飾與竄改的「去中化歷史觀」造成的,對於無辜的百姓是何等的無奈。試問,篤信民主的人有需要為此買單嗎?
論「反集權」,相異體制的台灣實務上也避不了
習近平在百年黨慶提出一個民主的新詮釋:「全過程民主是高質量的人民民主」,有人批判中共的民主不是民主而是集權,但中華民國的政體雖然號稱民主,但仍避不了「集權」的實務作為,相異政體只是操作的手法不同罷了。
首先,台灣中央指揮中心的防疫方式何嘗不是集權?就算有人分析台灣的防疫成效出於自律,但在執行方式上確實是中央統一權責規劃,包含醫療物品進出口限制、戴口罩實施、疫苗施打,哪個不是集權作為?
而12/18將舉行的公投,至今仍有中油考試時程衝突爭議,是民進黨動員立法多數強行通過的法;公投脫鉤大選降低投票率,本就違背民進黨長期來民主價值的主張,這何嘗不是為了維持政權的「集權」手段罷了?
中共的管制作為實現了整體國力增長,何不抱著參考與交流的心態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