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對難民的命運展現堅定且富同情心的洞察力」 坦尚尼亞小說家古納摘下桂冠

2021-10-07 19:05

? 人氣

朵蒂對於家族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知道祖先當年來到英國時受到的痛苦折磨,而她在英國同時也感到無根。朵蒂試圖透過書籍與故事創造個人空間與身分,閱讀讓她有機會重建自己,名字與名字的變化在這部小說扮演關鍵角色。《朵蒂》展示了古納深深的同情心與心理的機敏,但不流於多愁善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古納的第4部小說《天堂》(Paradise,1994年出版)是他的突破之作,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天堂》是從1990年一趟東非研究之旅演變而來,描述了邁向成年的故事,也是一部悲傷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不同世界與信仰體系彼此碰撞。這部小說描述20世紀初的坦桑尼亞男孩尤瑟夫(Yusuf)被父親賣給阿拉伯富商阿齊茲(Aziz)還債,後來尤瑟夫被迫放棄心愛的女人阿米娜(Amina),加入他以前鄙視的德國軍隊。

非洲文學學者雅各布(J U Jacob)寫道,古納透過《天堂》回應了波蘭裔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代表作《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94年,《天堂》入圍布克獎(Booker Prize)決選名單。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寫道,古納對個人難民經歷的處理重點放在身分與自我形象,書中的角色發現自己處於文化和大陸之間、新舊生活之間的縫隙;這是永遠無法解決的不安全狀態。古納致力於真理,厭惡簡化的事物。他的小說避免了老套的敘述,讓讀者看到擁有多元文化的東非,而世界上許多人都不熟悉東非的這一面。古納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計畫在任何確定的意義上都不可能完成,而他全部的作品都有對於智識的熱愛所促成的無盡探索。

目前台灣尚未有古納作品的譯本。

諾貝爾文學獎二、三事

1786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創立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共設有18名院士。瑞典學院院士為終身制,院士過世方能增補新人。依照原本的制度,院士無法正式辭任,但可拒絕參與學院事務,但經過2018年的性醜聞風暴後,瑞典學院推動了一些改革,包括院士可自願辭職。

每年2月,瑞典學院聘請的專家學者與作家(包括前任文學獎得主)擬出初選名單,到5月初時淘汰至僅剩5人。整個夏天,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會仔細研讀這5位作家的作品,決定最後獎落誰家。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2020年已有117位得主。雖然當代女作家人才輩出,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性別比例極度失衡,歷屆總共只有16位女性得主,僅佔約1/8。

歷屆文學獎得主平均年齡約65歲,最年輕的一位是以《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著稱於世的英國小說家兼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摘下桂冠時年方41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2007年獲獎時已經88歲。2013年,高齡94歲的她與世長辭。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是「她帶有樸素美麗的明確詩意聲音讓個人存在成為普世經驗。」

2021年諾貝爾獎得主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朱利雅斯(David Julius)、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

物理學獎:真鍋淑郎(Syukuro Manbe)、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帕里西(Giorgio Parisi)

化學獎:李斯特(Benjamin List)、麥克米蘭(David MacMillan)

文學獎:古納(Abdulrazak Gurnah)

和平獎:10月8日下午5時

經濟學獎:10月11日下午5時45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