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觀點:巨大爭議背後─「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2021-10-09 05:40

? 人氣

傳統知識界和媒體界對待小粉紅的主流態度是否定和懷疑,大批自由主義知識份子批評其只有「中學文化水準」、「力比多過剩、精神亢奮」、來自匱乏的「底層」、是「忠誠」和「仇恨」思維的產物,甚至感慨「極左」回潮、「30年啟蒙失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小粉紅青年在網路大眾輿論場迅速占據主流,2019年底嗶哩嗶哩網站(簡稱B站)的首屆跨年晚會成了小粉紅主流化的展示現場,當《種花組曲》響起,滿屏彈幕都是「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到種花家」。該網站青年的主流政治思潮呈現出鮮明的「粉紅」色彩,如2019年知名UP主方可成被線民指認有港獨傾向,遭到刷屏(洗板)抵制,很快退出該網站;2020年知名科普帳號「迴紋針」在外網發布的影片被線民發現有辱華元素,引發線民一再抵制並最終導致帳號關閉。

小粉紅是夾縫中崛起的中國的「復興一代」,其觀念構成複雜,表面看似包含民族主義、保守主義或者左翼思潮,共同具有反對美式「普世價值」的傾向,因而往往被看作自由主義或者20世紀80年代式「啟蒙」的對立面。

然而自由主義是小粉紅的虛假對手,新思潮並非完全處在傳統的左與右鐘擺擺動的軌跡之上,而是含有新的發展元素。有論者已經證明,小粉紅正是全球化新媒介商業文化環境的產物,他們可能比表面上宣揚「普世價值」的對手更加普世。他們的行動方式、話語模式、情感結構都紮根於全球化的市場經濟社會,卻呈現出一種「去全球化(民族主義)的全球化」特徵。我們需要在更豐富多元的座標系上來認識小粉紅,進而理解今天中國青年的思想走向。

青年新愛國主義的三波浪潮

小粉紅的「新愛國主義」與過去的愛國主義有顯著的區別。為了在更廣闊的視野中觀察小粉紅,以下對2008年以來青年新愛國主義的三波思潮做一個簡單的系譜梳理。

第一波浪潮以留學生愛國群體為先鋒。他們長時間在國外生活,對西方國家社會的認識從想像層面進入經驗層面,意識到「神話」與現實的巨大差距。這個群體最初在西西河一類留學生論壇上醞釀,在2008年涉及中國的各種國際政治風波中走上前台,例如在歐洲保護中國奧運火炬傳遞選手,反對CNN等西方媒體歪曲報導中國等。

他們相對精英,有高學歷和成熟的言論能力,以anti-cnn網站(後更名為「四月網」)和獨家網為主要輿論陣地。2010年社交媒體興起之後,微博上以AC(anti-cnn的縮寫)開頭的ID即為這個群體成員的延續,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新愛國主義青年力量的種子之一。

從7月下旬開始,全球多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發起反反送中「愛國示威」。(翻攝自The Revolution Times Twitter)
今年7月下旬開始,全球多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發起反反送中「愛國示威」。(翻攝自The Revolution Times Twitter)

這一波愛國青年不再在幻想中美化西方國家,而是向國內民眾傳遞真實的經驗。北大出國留學生「小水瓶」的一系列文章是典型。她的〈國內醫療比美國差?咱倆換換?〉一文不僅對比中美醫療條件,還點名指出當時的自由主義青年領袖韓寒缺少真實的西方生活經驗。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思潮是在質疑與對抗中定義自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