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抽籤入學?聽起來似乎和統一發票對獎、樂透抽獎,甚至和百貨公司抽福袋沒兩樣,都是運氣主導一切,由籤運的好壞決定錄取的學校科系。比起考試、書審及面試,看似「公平」的抽籤入學似乎問題很多,也更加地「不公平」?
抽籤入學的設計在我國並非全新的概念。在100(2011)年度的五專入學制度中,各招生學校必須提供總招生名額的(約)35%作為抽籤入學的名額。實施的方式是各招生學校可自行訂定抽籤入學門檻,包含了國八上至國九上三學期的在校成績百分比、第一次國中基測PR值,或北北基聯測PR值等。如果滿足上述門檻的考生人數大於抽籤入學的名額時,則以抽籤方式決定錄取名單。
據信教育部當時推動五專抽籤入學的目的之一,是藉由實施的成效及觀察各界反應,評估是否將抽籤入學作爲103(2014)年度開始實施的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入學方案之一。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落實國中基測作為國中畢業能力的檢測,讓學生藉由基測(現為會考)的分數,了解自己在國中階段的學習成效,而非鼓勵學生分分計較,將分數的高低等同為高中的入學門票。
必須打破明星學校的情結
不過,五專的抽籤入學只維持了3年就停辦了,也從沒有出現在十二年國教的高中職入學制度之中。筆者認為,至少在台灣,抽籤入學制度能夠實現的前提,或者也可說是希望達成的目標,就是必須打破明星學校的情結,使學生不再視進入名校是多麼高人一等,或是達成人生中可以說嘴一輩子的重要成就。如果社會上大多數的公民和學生仍舊存在著名校情結,那麼激烈競爭及升學壓力必定繼續,而抽籤入學也將不會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理想入學制度。
在今年(2021)哈佛大學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的重磅新作《成功的反思》(The Tyranny of Merit :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一書中,提到了抽籤入學的概念,讓這個在台灣已經消失近十年的教育議題,再次成為老師、學生及家長間的討論熱點。筆者也自己的教學課堂上,觀察到前幾年討論抽籤入學議題時學生的無感,而這個學期開始有少數學生會認真思考並熱烈討論這個制度,顯然抽籤入學有其吸引人及優越之處。
由以上所述,抽籤入學的確是一個需要被關心和討論的議題。因此,本文將就筆者多年來與高中生、大學生,以及和家長接觸的經驗,嘗試著由四個面向淺談抽籤入學的相關議題,包含了抽籤入學的制度設計、可能產生的優點、可能產生的問題及挑戰,以及相關的配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