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月初頻繁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短短4天就出勤大約150架次,創下空前紀錄;另一方面,以美日為首的五國也在西太平洋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威懾中共意味濃厚。在美中的對立態勢下,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大會上強調「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由於台灣自願投降/統一幾乎不可想像,武統似乎也成為中國的唯一選擇。
過去曾在《經濟學人》長期撰稿,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的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11日指出,「美國是否會為台灣而戰」過去幾十年只是個抽象的提問,不過現在卻是一個日益迫切的現實問題。除了美中關係持續緊張,雙方民眾的情緒似乎也日益好戰,這也將對美中領導人的選擇造成影響。
拉赫曼以最近在中國院線熱映的《長津湖》為例,這部以描繪韓戰的戰爭片,在美中關係低落的敏感時刻強調了中國擊敗美國的歷史過往;美國對於中國的負面觀感,在最近的民調中則衝上了67%,這個數字在2018年只有46%,另一份今年8月公布的民調甚至顯示,超過半數(52%)的受訪者支持美軍出兵保護台灣。
對於台灣來說,美國的堅定支持自然是一大利多,但拉赫曼也警告這項民調結果令人震驚,因為中美兩國的對立氣氛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美國真的會在中國入侵台灣時出兵嗎?拉赫曼指出,拜登政府確實相信中國有取代美國的野望,企圖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與軍事強權。雖然美方決定積極回應,雙方的戰場主要也圍繞著貿易與科技,但拜登政府也清楚,中國一旦拿下台灣,也就意味著美國在印太區域優勢地位的終結。
如果把「美國會不會為了台灣出兵」,改成「美國會不會為了避免失去印太區域的優勢地位動武」,問題的輪廓似乎變得更為清晰,但拉赫曼依舊認為—這個問題也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不僅華府與北京策劃台海衝突方案的軍事將領可能拿不定主意,就連美軍最高統帥拜登的心裡恐怕也沒有答案。拉赫曼指出,美軍屆時的動向將取決於中方採取何種攻勢、以及當下的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氛圍如何。
拉赫曼以史為鑒,強調那些可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決定,其實不見得都是經過縝密規劃的理性決策。包括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4年歐陸危機、差點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其實政客們都是在局勢的迅速變化下,以令人訝異的隨意方式作出戰爭或和平的重要決定。
美國幾十年來一直試圖以「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不確定性,讓中國搞不清楚美國究竟會不會出兵保衛台灣,從而產生威懾北京的效果。因為美國若對台灣發出明確的安全承諾,這件事本身就會觸發美中提早攤牌,反而無法讓台灣繼續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