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就怪罪女人「忘了生孩子」?《衛報》專欄:社會善於將「系統失靈」化約為「個人責任」

2021-10-20 07:12

? 人氣

將責任歸咎於無能為力者,這個模式同樣可見於氣候危機議題:氣候危機經常與人們的消費習慣過度連結。據統計,100家私營或國營石化燃料公司製造全球約7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消費者經常受到環保宣傳轟炸,被要求放棄僅占塑膠汙染總量4%的塑膠吸管。外界對於石化公司和個人行為的關注不成比例,這讓石化公司得以洗白,並轉移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石化能源,石化燃料發電廠。(美聯社)
石化能源,石化燃料發電廠。(美聯社)

企業霸權當道,同時組建工會和尋求政府支持的能力逐漸縮減,代表我們逐漸仰賴市場作為緩解不安的解方。我們以為自己有選擇的自由,但其實我們擁有的是消費的自由。成為母親,不代表能從政府領到足夠餬口的育兒津貼,只能獲得文化認可。在過度崇拜家長身分的社會中,經濟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兩極讓人備感衝擊。養育孩子這件事在經濟方面和心理方面難以實行,同時又在媒體渲染下包裹粉紅泡泡。比如社群網站光鮮的親子帳號,貼文和照片影片呈現滿滿的愛與歡笑,但同時樹立「完美的」母親樣本,讓人們忘記育兒幾乎是一件孤立無援的事。

我們的社會善於將巨大的「系統失靈」轉化為「個人責任」。瑪莉克寫道,像是去年引燃全球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它由美國警察執法過當而起,隨後延燒到制度性的偏見與歷史詮釋,動搖司法系統和學校歷史課本,但也致使更多企業和政府的空泛手勢,以及「提升自我」的反種族主義文學爆炸性增加。至於結果?結果是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更加氾濫,但是整頓警察系統、幫助被邊緣化的有色人種仍然被視作「激進」、「不現實」的目標。

如果沒有複數的個人朝共同方向努力,便無法達成種族正義、人口持續增長和減緩氣候危機的目標。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被綁住手腳、限制行動,得不到應有的支持或自由,便不可能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