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廢核與減碳的兩難:25位能源專家呼籲德國「留下核電廠」!

2021-10-31 10:49

? 人氣

德國政府全力推動「廢核」,但倚賴燃煤發電卻嚴重威脅地球環境、加劇氣候變遷危機(AP)

德國政府全力推動「廢核」,但倚賴燃煤發電卻嚴重威脅地球環境、加劇氣候變遷危機(AP)

「廢核」已是德國社會長期以來的共識,從公民社會到中央政府都為此目標努力,現仍運作的6座核電廠預計將於明年全數退役。不過,在這最後一哩路的關鍵時刻,來自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與作家卻共同撰寫一封公開信〈親愛的德國,請留下核電廠〉,呼籲德國暫緩關閉核電廠,原因是非核化將導致碳排放量上升。不過,評論認為,能源政策隨著新任聯邦政府上任而改變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反核這條路,綠黨從1980年走到今日,從街頭走入內閣,此刻暫緩核電廠除役,無異於「變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封致德國的公開信:為了減少碳排,請留下核電廠

10月13日,《世界報》(Die Welt)刊出一封由25名科學家與專欄作家等署名的公開信,題為〈親愛的德國,請留下核電廠〉,這封信的主張顯然與德國社會長久以來「完全廢核」的共識相悖。然而,這封信的署名者都是長期研究與倡議能源議題的專家,且學科背景多元,包含物理學家、政治學家乃至哲學家。再加上此刻正好是大選後決定日後內閣成員與政策方向的關鍵期,這封公開信一發布隨即引發輿論關注。

德國聯邦政府目前設定的2030年氣候目標:較1990年的碳排放量減排65%

〈親愛的德國,請留下核電廠〉的主要訴求是,儘管德國為了氣候危機做了種種努力,但仍可能無法達成2030年的氣候目標,核電廠退役將讓這個目標更加遙不可及,因此,這個狀況必須有所改變。該信引述歐洲獨立媒體機構EURACTIV的報告草案,指出若德國繼續實施現行的氣候與能源政策,到了2030年,碳排放量僅會減少49%,不可能達成減量65%的目標。

目前,德國仍有6座運作的核電廠,占總供電量的11%至12%,再生能源與燃燒化石燃料各占供電量約25%,天然氣占約16%。目前,德國政府預計在12月前關掉3座核電廠,剩餘3座則將在明年退役,德國將達成「無核」的目標。該公開信指出,若現有的6座核電廠按計畫一一退役,並以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那麼每年將增加6000萬公噸碳排放,德國在2030年的碳排放量預估將較1990年碳排放量高出5%,這讓2030年的氣候目標更難達成。

歐洲力推削減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扮演角色引人注目(AP)
歐洲力推削減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扮演角色引人注目(AP)

政府:忽略了新政策與碳排價格飆高的趨勢的影響力

根據EURACTIV報導,對於上述質疑德國聯邦環境署(UBA)回應,EURACTIV的報告草案用以估算減排量的數據是2020年8月的資料,當時「歐盟碳排量交易計畫」(EU ETS)的碳價格是每公噸二氧化碳30歐元(約新台幣988元),而目前每公噸二氧化碳的價格已突破50歐元(約新台幣1647元)。

除了指出該報告沒有考量到碳價格持續上漲,德國聯邦環境署更表示,該報告也未將2021年開始的氣候政策與政府投資納入考慮,而事實上,上述兩點對碳排放的增減相當關鍵,因此也將對接下來10年的氣候保護造成顯著影響。因此,該草案的參考價值「相當有限」。

德國「能源危機」焦點:僅有錢人能負擔用電

除了造成碳排量上升,廢核政策勢必也將對民生帶來影響:電力的價格必然會升高。事實上,2021年上半年德國電價已經上漲4.7%,但許多消費者擔心,化石燃料價格上漲也將牽動電費上漲。「是否只有有錢人用得起電?」也成為德國在所謂「能源危機」的公共討論中最主要的議題。根據《德國之聲》(DW)報導,約75%的民眾希望政府採取更強硬的手段阻止電價上升。

儘管在德國政府的長期規畫中,核能發電的供電量將轉由再生能源取代,但短期內必然仍要仰賴化石燃料與天然氣,而這兩者的價格都正飆高。《德國之聲》(DW)報導指出,從年初至今,天然氣價格已經上漲440%。能源價格將上漲也反映在德國的股票走勢上,今年1月以來,電力股已經上漲約140%。

廢核與否的兩難與「暫緩廢核」的政治成本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科學哲學副教授菲德烈(Simon Friederich)是〈親愛的德國,請留下核電廠〉的其中一位署名者,他對《德國之聲》表示:「我們希望擴大再生能源,如果目前核能發電的供電量必須由再生能源來取代,那這個困境當然就不存在。」然而,現行供電仍十分仰賴傳統的火力發電,因此若將氣候與民生置於優先,廢除核電廠似乎有待更周延的計畫。

不過,「廢核」是德國社會長期以來相當堅定的共識,且反核運動在德國歷史悠久。1980年起就有德國人在街頭高聲疾呼廢核,目前德國重要政黨綠黨就是在當年反核運動孕育成立。1986年的車諾比事件使此議題更受重視,而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德國公民社會與中央政府都對「廢核」愈發堅決,整個國家加速往無核目標邁進。在本次大選,年輕世代更將重視環境議題的綠黨送進內閣。

這樣的社會情境與政治氛圍,也導致政治人物不敢「擁核」。赫斯(Lion Hirth)教授任教於德國柏林「赫爾梯政府治理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專長是能源政策。他向《德國之聲》說:「(反對廢核)幾乎可說是政治自殺,鮮有上任的政治人物會這麼做,有綠黨組成的政府當然是更不可能。」綠黨從成立以來的核心理念就是廢核,「(反對廢核)看起來與變節無異。而且幾乎沒有其他政治議題像『反核』一樣凝聚這麼強烈的社會共識,並且持續這麼久。」

2021年9月26日德國大選,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創下佳績(AP)
2021年9月26日德國大選,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創下佳績(AP)

政策路線改變機會不高 德國新內閣應將持續往無核邁進

專家判斷短時間內德國政府不太可能改變既有的政策路線,更遑論綠黨與自由民主黨同為本次大選的「關鍵小黨」,握有更高的政治籌碼,得票率最高的社會民主黨若要組成聯合政府,必須更重視綠黨的政治理念。在此情況下,剩餘的6座核電廠有很高機率按原計畫一一關閉,德國將在2022年正式「無核化」,抵達近半世紀以來反核運動的最終目標。

然而,對於25位署名〈親愛的德國,請留下核電廠〉的能源專家而言,「無核」並非故事的完美結局,非核化以後的碳排放問題與電價問題將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