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若不向中國學習,將會遠遠落後:《梅克爾傳》選摘(2)

2021-11-04 05:10

? 人氣

西方光明漸暗、東方燭火卻被點亮 梅克爾深入了解中國覺醒的力量

梅克爾的外交出訪大抵匆匆完成禮貌性的拜訪及問候、正式交換意見和記者會,但在中國,她花了不少時間。2018年,她參訪深圳,想親眼看看這個香港旁邊的小村莊如何脫胎換骨,成為擁有1250萬人口的高科技中心,而德國汽車工業的動力電池仍需仰賴進口。造訪中國十幾趟後,她知道除了習近平,該找哪些人,哪些人又該敬而遠之。所有的重要決策可能都是由習近平拍板定案,但他也會聽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意見,因此她也將和劉鶴的見面納入行程。在最近一次訪問中,她興高采烈地告訴隨行人員:「我們在慶祝我們同步傳譯的5週年紀念!」她描述之前中國官員如何吃力地從索引卡唸出翻譯好的答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德國總理梅克爾(圖左)任期內能多次與中國國家領導人會面,圖為現任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2010年7月,梅克爾決定去西安參觀秦始皇的7000個兵馬俑,以慶祝自己的56歲生日。這回,她那難得露面的丈夫也隨她同行。中國官員當然也注意到她對古物和文化的興趣。

梅克爾熱愛歷史,有鑑於她對中國歷史的著迷,今日中國展現的全球抱負也就沒那麼神祕,也許對她的威脅也就沒那麼大。她是一名科學家,因此她很清楚中國在技術發明方面的卓越成就─例如火藥─中國也是最早進行天文研究的國家(於17世紀的清朝)。她曾說:「我常和習主席討論我們如何學習對方的長處。我訪問中國時,他們的領導人告訴我,在過去2000年中,有1700年,中國的經濟領先全球。如果我們重現傳統的榮光,你們可別難過。」梅克爾比較近30年中國非凡的進步以及從二戰的灰燼中崛起的德國。

她指出:「中國的崛起和德國一樣,大抵是基於勤奮、創造力和技術能力。」在她擔任總理的十六年間,中國經濟增長了202%。她警告說:「再過10年,我們將需要能閱讀中文專利的人,因為中國人不想用英文撰寫專利說明書了。」

她提醒自己的內閣,中國的目標是站在人工智慧的先端;2017年,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了120億歐元,而德國只花了5億歐元。她認為中國進步的腳步快得令人瞠目結舌,與其說是一種直接威脅,不如說是一種鞭策,激勵歐洲快速發展。她說:「我相信晶片應該可以在歐盟生產,而歐洲也該有超大規模的雲計算平臺服務商,並且能夠製造電動車的電池芯。」

就這類的技術問題,很少國家元首能夠侃侃而談。由於她曾生活在警察國家的監視下,她認為歐洲應該制定隱私權保護及全球數位標準的規則─以成為美國和中國之外的選擇。她說:「我堅信個人資料不屬於國家或公司。」梅克爾是個務實的人,一方面和中國的電信巨頭華為談判,另一方面加強德國政府對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審查,並界定德國數據的安全風險。儘管她對共產黨統治的現實生活有親身體驗,仍拒絕透過意識型態的稜鏡來看中國。她也承認,中國和東德、蘇聯不同,中國已進行經濟改革,使其數百萬人民得以受益。

20211025-《梅克爾傳》合書腰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梅克爾傳》合書腰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對大西洋兩岸的許多人來說,從2019年中國持續鎮壓香港改革派和維吾爾族來看,梅克爾的務實主義顯得空洞。想必這又是梅克爾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她認為德國和中國的貿易太重要了,不能被政治綁架。梅克爾擅長用歷史學家的角度觀察趨勢,她已看到了不祥之兆。若西方不盡快開始向中國學習,將來可能會遠遠落後。她經常提到這樣的事實:有好幾個世紀,中國代表世界文化的巔峰。公元前210年,中國工匠雕刻出那些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時,歐洲人在做什麼?文明興起,然而如果變得自鳴得意、漠不在乎、頽墮委靡─就會走向崩壞。她在任期最後幾年,幾乎每次演講都會警告,西方的希望之火愈來愈黯淡,使命感也愈來愈低。她想重新點燃這股希望,但她能運用的手段很有限。煽風點火、激發人民採取行動,並不是她的強項。

 

*作者為知名傳記作家。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天下文化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